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系列(三):某航天制造企業生產采用RFID資產管理
本客戶為上海某航天制造企業,是一家集研發、制造、裝配衛星支架及其附屬設備的航天外圍承包商,公司有8個分廠,生產產品配套我國生產的各類型衛星。是國內最優秀的航天研發制造企業之一。[詳情]
航空產品研制模式已經開始進入數字化時代,智能制造將成為提升航空產品研制和生產核心能力的基本手段。發展航空智能制造技術,應從支撐技術入手,實現從智能制造單元、智能制造系統到智能工廠的演進,最終打造智能航空產品。[詳情]
?航空制造業主要以各類機械加工設備為主,尤其是數控機床,其設備信息化具有鮮明特點:一是綜合應用機械、電氣控制、計算機技術,設備運行狀態數據間具有復雜性和關聯性;二是具有較強數據處理和通訊交換能力。航空制造業對設備預知維修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各類設備的數據通訊、實時取得設備技術狀態和使用狀態數據成為支撐設備信息化的基礎技術之一。[詳情]
工信部數據顯示,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國共有100家企業入選“財富世界500強”,其中制造業企業占56家。[詳情]
汽車行業智能工廠系列(二):寶馬萊比錫 --最接近工業4.0的智能、精益汽車工廠
標準化、模塊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設計是實現工業4.0的基礎,這一點在寶馬萊比錫工廠能夠得到充分印證。寶馬1系和2系車型同屬一個平臺,為此可以共用同一生產線,且裝配時的大部分組件也是通用的。通過選配不同模塊(如汽車電子單元)、不同車體顏色,靈活生產出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的差異化車型,讓模組的數量大大簡化。而實現小批量、多品種定制化混線生產的重要前提就是標準化,同樣,模塊化和數字化為此生產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詳情]
汽車工業是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領域,汽車制造的高度自動化使得機器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工廠里。然而這還不夠,互聯時代對工業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動化工廠進一步升級,增添了互聯的概念:把工廠的機器以及人連接到網絡中去,機器與機器之間、人與機器之間實現對話。[詳情]
作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中國制造稱得上“大塊頭”;而若想從制造大國升級為強國,“中國制造2025”提供了這樣的“大智慧”。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由李克強總理在2015《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旨在通過“三步走”來實現制造業強國的目標。[詳情]
Beckhoff 積極參與到德國工業 4.0 戰略中,發起了“ScAut”(科技自動化)研究項目。為了實現制造技術系統更加智能化的目標,該項目主要集中在將不同應用領域的工程知識和科學研究成果整合到自動化技術中。[詳情]
菲尼克斯電氣推出的PROFINET工業以太網總線技術已經在工業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PROFINET與通用以太網及IT技術全面兼容,可以將工廠內部的辦公網絡和生產控制網絡無縫的銜接到一起。[詳情]
“工業4.0”的概念描繪了制造業在三次工業革命后,人類將迎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Cyber Physical System)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詳情]
西門子工業4.0系列專題(一):工業4.0時代專注于數字化和智能化
西門子在工業4.0時代專注于轉型數字化和智能化,要保證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被高效、靈活、快速、保質的交付,傳統制造業企業就必須在研發、生產和交付的過程中保證互通互聯。[詳情]
工業4.0九大技術支柱包括工業物聯網、云計算、工業大數據、工業機器人、3D打印、知識工作自動化、工業網絡安全、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這九大支柱中會產生無數的商機和上市公司。[詳情]
“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制造業基礎不同,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也必然有所不同。”[詳情]
2015中國兩化融合大會圍繞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著眼于全球產業變革趨勢,以推進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和為目標,智能制造、企業互聯網化轉型等為主題。[詳情]
互聯網已經并正在繼續造就商業革命,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流程工業都必須應對互聯網帶來的挑戰。為了應對這種挑戰,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搶占先機,各國政府,甚或工業巨頭都開始發聲[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