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奧會,將有2000輛氫燃料電池車服務賽事。你可能想不到,這些車行駛所需要的高純度氫氣,竟來自石化企業的工業廢氣。[詳情]
中國人民大學課題組12月10日發布《氫能城市發展潛力排行榜》研究報告。[詳情]
國內首個“用水儲電”項目開工!可實現年產5GWh電化學儲能電池
12月12日,位于宿遷高新區的一個水系有機液流電池儲能項目施工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工人們緊張快干,廠房地基初見雛形,一派熱火朝天、繁忙有序的建設景象。[詳情]
近年來,以風電和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很快,但這些發電方式受環境影響較大,有時發電多,有時發電少,電量不穩定,給電網安全運行帶來隱患。而儲能技術可以把平時電站多發的電存起來,等到用電高峰時再釋放出來。儲能技術有很多種,其中利用壓縮空氣來儲能的技術就非常神奇。[詳情]
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科學考核十分關鍵。為了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今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隨著第一個履約期的臨近,全國碳市場成交量持續放量,相關市場正在被激活。[詳情]
12月10日,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召開兩化融合及產業數字化推進工作座談會。[詳情]
近日,全國首座氫能進萬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區項目(下稱“示范社區項目”)投運儀式在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舉行。[詳情]
12月5日,湖北省首個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在湖北工業大學揭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丁漢分別擔任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制造強國對現在的中國而言,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在當天的學術論壇上,李培根這句話引發現場多家高校、企業和專家學者的共鳴。[詳情]
推動“制造”變“智造” 重慶市智能制造供需對接公共服務平臺試運行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通知,智能制造供需對接公共服務平臺開啟試運行。[詳情]
2021年12月3日,國家智能制造標準化總體組、專家咨詢組全體會議暨《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1版)》發布會在北京召開。市場監管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標準委主任田世宏出席會議。[詳情]
12月8日,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的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在南京國際博覽會議中心舉辦。[詳情]
精益管理源于精益生產。精益生產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詹姆斯·P·沃麥克等專家提出,他們通過國際汽車計劃(IMVP)對全世界17個國家90多個汽車制造廠的調查和對比分析后,認為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生產方式是一種最適合于現代制造企業的生產組織管理方式。精益管理的目標可以概括為“企業在為顧客提供產品與服務的同時,把浪費降到最低程度”,其核心內容就是不斷消除浪費。[詳情]
本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發布,綠色節能產業將助力首都生態環境建設
12月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新聞發布會。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委、市水務局、市園林綠化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根據“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北京市PM2.5濃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左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詳情]
“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詳情]
我國已成全世界最大機器人市場!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達 21 個,產量同比增長 51.9%
據悉,今年1至10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29.8萬套,同比增長51.9%。以工業機器人等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正在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