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好中國制造業,推動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確實需要調動全社會的資源力量共同來完成,面對待轉型升級中遇到的困境,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努力找到破局的路徑,以致可能發現或促成產業新風口。[詳情]
“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都作為各自國家一項重要的戰略,目前在正在召開的漢堡峰會上引起了中德之間的熱烈討論。它們兩者間有著怎樣的關系?是否中國會以工業數字化為契機而蠶食德國工業的技術優勢呢?讓我們來探一探究竟吧。[詳情]
TCL通訊全球制造中心總經理呂小斌曾經說過,該制造基地的總體自動化程度在國內同行處于領先水平。筆者參觀過程中看到制造中心內不僅有大量引進的先進的SMT高速生產線,還包括了許多自主研發的自動化測試和生產設備,有些關鍵生產測試設備是獨創的。[詳情]
制造業是強國之基。在數字化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全球工業制造業迎來新一輪的“洗牌”。作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中國能否把握歷史機遇,邁向制造強國?[詳情]
據英國《獨立報》網站報道,如今世界對科技和創新如此關注,是因為人們渴望找到能夠解決當前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解決方案。[詳情]
“中國制造2025”出臺一年多來,中國加快了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戰略轉型的腳步。與此同時,全球制造業先發國家近年也不約而同提出“重振制造業”相關戰略。[詳情]
說起工業4.0,你一定想到的是德國西門子的無人工廠,或者是“活雞成群進去雞塊出來”的全自動殺雞流水線。但是,但是,千萬不要以為“批量、個性化地生產”的只是德國的“專利”,更不要以為的“萬物互聯”的智能制造離中國遙不可及。[詳情]
我國目前正從勞動密集型向現代化制造業方向發展,振興制造業、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從制造業的發展歷程看,生產手段必然要經歷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變革。[詳情]
“2016中國高新技術論壇”于11月16日-18日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德國紐倫堡工商聯合會主席馮博文出席并演講。[詳情]
“工業4.0”是德國在2013年提出來的制造概念,它在德國倒是平平淡淡,但如今在中國卻是被吹噓得天花亂墜,火爆過了頭。[詳情]
傳統工業與信息化技術的融合,將徹底改變數百年來業已形成的工業形態。很多工業企業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定制化的智能生產,離全面進入人們的生活可能已并不遙遠。[詳情]
MES管理生產訂單的整個生產流程,通過對生產過程的所有突發事件實時監控,自動糾正生產過程中的錯誤或提供決策支持,以實現生產調度要求;在出現異?;蚺c生產計劃偏離太大時,及時反饋相關人員使其采取相應的措施。[詳情]
而日本在電子、機械、軍工、汽車、新材料等領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諸如日立、東芝、三菱、松下、豐田等日本企業業務遍布全球。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國,那么,在制造技術上,日本哪些方面仍然領先著中國?[詳情]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作為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電子商務,不僅提升了流通業效率和水平,改變了流通業的形態和格局,而且還通過數據更快速的傳導機制,將下游市場需求與上游生產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制造業轉型升級,并催生中國特色的工業4.0。[詳情]
9月7日,神龍汽車成都工廠正式建成投產,從開工建設到建成只用了23個月,首款產品東風標致4008也于當日成功下線,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成都速度”。[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