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及以前的制造業,還處于手工作坊階段。那時候雖然作坊可以根據客戶的具體喜好生產個性化的產品,但產量及其匱乏。
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以后,技術的進步使得規模生產成為可能,于是在標準化作業的條件下,人們可以享受到物質產品的豐富,但個性不足,產品與產品之間沒有區別。
1980年代以后,在規模化量產流行的同時,工業領域開始追求個性化設計與生產,譬如汽車組裝流水線的靈活設計,可以隨時組裝不一樣的產品。2000年以來,工業生產開始邁向區全球化、區域化與個性化的走向。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借著廉價勞動力的優勢,積極吸引外資,逐步成長為“世界工廠”。放眼世界,“中國制造”的影子無處不在。
不過在近些年來,由于中國最低工資標準的提升,一些勞動力密集的加工制造業開始外移,大量工廠遷向越南、緬甸、泰國和孟加拉國。一方面是工資的快速上漲令制造業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工廠普遍出現“用工荒”。很多人不再愿意走進珠三角的廠房,忍受惡劣的勞動條件和不理想的勞動報酬。這恰恰是經濟學上的產業轉移理論。
制造業由西方國家轉移到中國,再由中國轉移至東南亞地區。長期以來的制造業外移,在西方國家也產生了制造業空心化和工作職位流失的問題。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成功,就是受到大多數美國中部州的選民支持。而那些州,正是受到了制造業外移的打擊最為嚴重。
所以,特朗普一上來,就開始威脅汽車制造企業如豐田等,稱如果其將汽車組裝廠房遷移至鄰國墨西哥,就會對其出口至美國的汽車懲罰性征收關稅。這種“威脅”不僅令美墨兩國關系緊張,而且引發對全球化、自由投資問題的擔憂。
不過根據弗勞恩霍夫協會的說法,“工業4.0”可令制造業崗位重新回歸德國。
舉例來說,運動鞋生產商Adidas早在2015年就開始在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州安斯巴赫市(Ansbach)成立High Speed Factory (快速工廠),該工廠基本由機器人負責制造運動鞋,令很多鞋類制造商關閉了位于亞洲的廠房,而將目光重新投放回德國。
據德國媒體的報道,整個生產車間占地4600平方米,在那里機器人可以24小時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智能生產不僅令制造成本下降,而且可以在出廠產品上貼上“Made in Germany”的標簽。
如果在德國的實驗成功,Adidas將會把廠房擴展至法國、英國與美國。有意見認為,這樣的自動化工廠可以令德國制造業崗位增加,把就業機會帶回來德國;不過,整個智能化生產的趨勢,是機器取代人力勞動。
所以,制造業回歸無疑,但勞動力崗位是否增加,還真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