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土狹小而人口眾多,如何“以人為核心”在僅有的國土面積中容納更多人口和經濟活動,成為日本政府和企業探索的課題。特別是2011年3·11大地震導致日本全部核電站停止運轉后,日本政府和國民的能源危機意識不斷加強,創建智慧城市的呼聲也漸趨升高。日本作為尖端科技研發前沿國家,對智慧城市的探索雖剛剛起步,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績和經驗,對于我國頗有借鑒意義。
政府推出“智慧日本”戰略
日本“智慧城市”概念最早由東京大學前校長小宮山宏提出。他認為,城市正在越來越龐大,各種都市病層出不窮,比如人滿為患、垃圾圍城、交通擁堵等等。在小宮山宏的努力下,“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步受到重視,并得到了政界的關注。
日本政府于2009年7月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戰略2015”,提出要在2015年實現“安心且充滿活力的數字化社會”,讓數字信息技術如同空氣和水一般融入生產和生活之中。
從政府層面來說,“I-Japan”戰略的主要關注點在政府治理電子化、醫療健康信息服務、教育與人才培育等三大方面,在進行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運用的同時,對遠程醫療、電子病歷等方面進行積極嘗試。
在轉變城市發展觀念的輿論推動下,日本企業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例如日本最大汽車生產商豐田公司率先提出“智能化高速公路”設想。在這一設想中,車載信息終端器可以利用外部信息選擇最佳行駛方案,從而達到節省油耗、節省時間的目的。日本松下公司也提出利用光纖技術武裝城市,推動實現智能家庭、智能學校、智能醫院等等。
“智慧城市試驗田”初具規模
目前,在日本政府和企業的重視和積極努力下,日本已經在部分城市建立了智慧城市試驗田,并初具規模。在不斷的探索中,也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智慧城市模型。
日本發展智慧城市,其根本出發點在于“以人為本”,通過節省資源和提高效率,實現健康和便捷的生活。例如日本開發了一種卡通冰塊,用其面積的變化反映家庭用電總量,簡單易懂;再如研發出可以實現在人離開房間后自動斷電的智能操作系統,以及利用IC磁片人體感應器控制辦公位空調溫度的調節系統等等。
日本政府和企業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也較好地貫徹了以人為本、節約能源的理念。
在記者走訪的位于日本首都圈東側千葉縣柏市的柏之葉地區,環境共生、健康長壽和新產業創造是該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三大理念,并細化出地域能源一元化管理、低碳型交通體系、地區醫療養護網絡、創造個體價值的社會參與、開發個人創業空間等九大應用主題,智慧城市的概念進一步從低碳、降低能耗擴大至更多社區服務。
在柏之葉智慧城市博物館中,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到2030年,柏之葉智慧社區將擴大至城市規模,其中各個建筑都將安裝太陽能發電板,并在市內安裝蓄電裝置。與此同時,市內每個家庭和企業辦公室內部都將安裝大小如平板電腦一般的智能終端系統,可以將每個家庭、每棟樓甚至整個小區的預測用電量和實際使用量等信息傳遞給總控大樓。
企業與地方政府聯手打造
日本在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特征,就是以民營企業為急先鋒,注意整合多家企業發揮綜合作用,并利用市場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動政府改善管理。
在日本,豐田、松下、日立、東芝、三井不動產等民營企業都對智慧城市概念很感興趣,同時也都著手智慧城市的創建和探索。例如松下電器在藤澤市打造可持續智慧城市、豐田汽車在豐田市創建智能低碳示范小區,以及三井不動產打造的柏之葉智慧城市等等。
不僅如此,日本IT企業為構筑智慧城市而與地方政府開展合作的動態也日趨活躍。例如富士通公司與福島縣會津若松市、日本IBM公司與秋田縣秋田市、伊藤忠技術解決方案公司(CTC)與福島縣巖城市等,而這些合作也都立足于地方政府為改善震后城市面貌和電力情況而制訂的具體計劃,符合政府和企業的雙方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企業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也并非僅靠一己之力,而是利用自身的優勢和資源,吸引多方企業和研究機構參與進來,共同完成智能化生活的打造。例如在柏之葉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包括擅長城市開發的三井不動產、以節能技術為主要研發方向的日立電器、以精密測量為主的國際航業、以建筑設計知名的日建集團等20余家專業型企業共同參與成立“城市設計中心”,同時東京大學、千葉大學等高校研發力量也都參與其中。
總體而言,日本智慧城市的建設首先依靠市場推動,政府的社會服務是在市場運行至一定程度后才介入,其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推動者和協調者。對于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來說,它們的作用是進行總體規劃并確定發展智慧城市的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具體操作交付企業,充分利用企業擁有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