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能升級的剛需驅動下,“智能制造”正在成為企業的下一個風口。
近日,《中國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正式發布,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必須把推進智能制造作為培育先進制造業的新動力來抓”。“智能制造”成為中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繞不開的熱詞。
另一方面,中投顧問今年5月的相關報告顯示,中國智能制造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研發階段,僅16%的企業進入智能制造應用階段。而90%的中小企業智能制造實現程度較低的原因在于智能化升級成本高,抑制了企業的升級需求。
在位于浙江杭州北部的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記者走訪發現,在產能升級的剛需刺激下,商業嗅覺靈敏的浙商已經成為先行者之一。他們紛紛擲重金引入自動化設備,將傳統制造業的生產線改造成智能生產線。當問及智能制造升級過程中有什么“硬骨頭”時,企業一致表示,人才能不能隨著生產線的升級而匹配成為最為共性的難題之一。也有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如何將“過時”的老設施融入到智能制造新領域中的煩惱。
“浙商對市場有著非常靈敏的嗅覺,明白如果不走智能制造這條路,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很容易被淘汰。”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產業發展局局長王永忠表示。2016年,在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有30多家產值1億元以上的企業開展智能制造,130多個項目實施機器換人。
比如杭州老板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它的數字化智能制造基地是工信部評出的64個“2016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之一。
據了解,老板電器總投入7.5億元,在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從無到有地建造起智能化工廠,并在2015年9月投入生產。“隨著老板電器每年30%的銷售增長,智能制造成為產能升級的剛需。”該公司生產三部部長仲崇善表示,盡管前期是重資產投入,但智能化生產后,所需人力從800多人減少到500多人,僅人工費一年可節省4000萬元。更為重要的是,智能制造升級后,生產線可實現250萬臺的年產量,生產效率提高30%以上,產業優良率提高20%以上。
杭州長江汽車有限公司是國內第二家拿到純電動乘用車生產門票的企業。在今年9月的G20峰會上,長江汽車的純電動中巴車、商務車作為唯一進入核心區服務的純電動汽車品牌亮相。
在長江汽車位于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廠房內,一輛還未成型的中巴車經過掃碼正式進入生產線,不管流轉至哪個工位都會被感知和控制。在傳送帶上,這輛汽車的前后可能是和它外型不一的另一款商務車,而柔性的設置使得同條生產線可以“一心二用”,靈活在兩種車型之間切換夾具。10秒之內,1700多個感知點、3000多個控制點全部切換完畢。
長江汽車的生產車間內,機器人正在協作加工一輛客車。
這是國內客車行業里唯一一條柔性生產線,年產量可達2萬輛,總投入達10億元,已于今年4月17日批量生產。
另一個出現在G20上的浙商身影是浙江春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各國政要的專車駛向會場時,春風動力生產的護衛摩托車在車隊前鋒。作為主要生產全地形越野車和摩托車的民營企業,春風動力如今獨占中國全地形越野車出口60%的份額,是雪豹突擊隊反恐用車的定點購買企業。
在“生產指揮中心”,記者看到,巨大的顯示頻上,生產數據分析所得的各式圖表實時更新。據工作人員介紹,車間布有126個攝像頭進行安全監控。每個生產設備裝有物聯網終端,銷售訂單一生成,系統將自動采集數據,排出生產計劃,自動配送到每臺設備。
春風動力的智能制造指揮中心。
盡管實現了數據化生產和智能化控制,但春風動力信息管理部經理金興宜坦言,中國企業要想達到德國工業4.0的程度,還有一段路要走。“我們是傳統的制造業,在這中間每一步探索的過程中會發現,人員遇到瓶頸。”金興宜說。
這一點得到了老板電器和長江汽車的共鳴。老板電器工藝總工程師曹永祥表示:“職工的技能和水平都需要提高,不光是引導操作,維護設備等這些方面都要提升。”此外,曹永祥總結老板電器在智能制造升級中的經驗時說,技術依然是難點之一,智能制造對技術的要求不僅僅是信息化和自動化的簡單融合,還需要對大數據的處理。
對于自2006年就從浙江溫州搬工廠到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春風動力來說,它還有一個很多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智能制造升級中會碰到的麻煩——如何處理之前建設使用的老網絡、老生產線和精加工設備等等硬件設施,如何充分利用老設施,把它融入到智能制造的新領域內。
“我們其實在智能制造的過程中也是一步一步去探索,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金興宜說。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