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兩會,人大代表們聚焦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數字化轉型、產業鏈協同發展等相關議題,紛紛建言獻策。全國人大代表周云杰:工業互聯網賦能城市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為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已連續9年向全國兩會提交34份建議和議案,涉及智慧物流、跨境電商、工業互聯網、鄉村振興、智慧家庭等多個領域。今年周云杰計劃向兩會提交4份建議和1份議案,聚焦工業互聯網、智慧家庭、循環經濟等方向,這也是他連續6年建言工業互聯網。 “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增強數字政府效能,優化數字社會環境,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及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戰略選擇。”周云杰表示。 周云杰介紹,智慧城市是數字經濟的重要載體,城市數字化包括經濟、治理、生活三大領域,其中經濟數字化是基礎和驅動力,能夠為治理數字化和生活數字化贏得時間、空間和經濟基礎。工業互聯網能夠推進城市經濟數字化,對城市數字化和數字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應該讓工業互聯網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因此,周云杰建議:以工業互聯網賦能城市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周云杰建議,支持全國重點省市先行先試,以工業互聯網構筑 “數字經濟”產業底座,將工業互聯網作為串聯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脈絡。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市,打造城市級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 “一鍵在線全覆蓋”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引導產業鏈龍頭企業與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共建垂直行業平臺;推動產業園區、經濟開發區企業規模化開展數字化升級,提升區域制造資源共享和協同水平。 此外,周云杰還建議,推動開放開源形成我國工業互聯網新優勢。 周云杰表示,目前,全球97%的軟件開發者和99%的企業使用開源軟件,全球70%以上的新立項軟件項目均采用開源模式,開源技術已經跨越軟件開發應用,向傳統制造、芯片等領域拓展。開放開源可以助力我國在工業互聯網關鍵技術上突破,加快形成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新優勢。 周云杰建議:推動開放開源形成我國工業互聯網新優勢。打造以15家雙跨平臺為核心成員的中國工業互聯網頂級開源社區。定向培育CAX、PLC等優質工業互聯網開源項目。將開源技術和開源實訓融入教育體系,推動開源人才培養。全國人大代表曾云英:加快推進傳統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 面對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產業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福建省的鞋服、工藝美術、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正在利用數字技術完成改造升級轉型,搶占數字技術高地和產業高地。202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福建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岐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曾云英帶來了一份關于加快推進傳統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建議。 曾云英介紹,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搶抓先機,積極推進數字化應用,數字經濟正引領福建省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快步前進。但相比于浙江、廣東等地,還存在一些短板問題,亟需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去攻堅突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不夠。規下企業普遍對工業互聯網平臺認知不足,缺乏戰略規劃與實踐路徑,大多尚未實施數字化改造,即使已有實施的,也僅停留在基礎云應用初級階段。同時,推進企業數字化改造轉型對技術、資金等方面要求門檻高,導致中小企業普遍存在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 產業鏈協同效應不足。各省鞋服、食品、工藝美術等三大傳統特色產業集群,中小企業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基礎薄弱,企業上下游、產業鏈間協同轉型不足,無法形成協同倍增效應和集群效應。一些企業擔心先行實施數字化轉型會存在增加成本等不確定因素,導致企業“不敢轉”。 產業數字基礎支撐不強。本地數字化資源相對薄弱,軟件和信息技術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工業互聯網平臺、系統服務商數量偏少,云計算、大數據等基礎環節缺失,難以滿足鞋服等傳統優勢產業云化、數字化轉型需求。同時,軟件和信息技術開發人才、數控設備和信息系統操控技能人才儲備不足,也影響了傳統優勢產業數字化進程。 對此,曾云英建議: 一是強化政策引導。工信部等部委加大政策與資金支持,并結合實際,梳理明確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總體要求、重點方向、實施路徑以及政策保障,優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外部環境,充分調動制造企業融入參與數字化轉型升級積極性。 二是強化標桿示范。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引領和溢出效應,構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平臺生態,賦能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提升產業鏈協作效率和供應鏈一體化協同水平。支持 “專精特新”等重點優勢企業實施數字化技術改造,建設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支持企業設備更新和升級換代,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動生產裝備數字化,促進優勢產品做強做大。定期組織企業赴5G智慧工廠、工業互聯網應用標桿項目,開展對標學習活動,激發企業實施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內生動力。不定期組織開展分行業 “數字化診斷”活動,組織數字化轉型發展沙龍,為傳統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決策咨詢、智力支撐。分行業分領域開展技術培訓,全力推動企業 “上云上平臺”,指導有序推進數字應用實踐。 三是強化基礎支撐。加大國家新基建政策范圍,培育、做強一批本土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再引進、集聚一批技術水平高、集成能力強、行業應用廣的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服務商,賦能傳統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拓展數字應用場景,大力支持開展智慧園區建設、 “5G+”工業互聯網智慧園區,促進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優勢產業應用場景深度融合。 四是強化要素保障。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開展數字化轉型相關學科體系和專業課程建設,培育數字經濟專業人才。鼓勵各地中高職院校順應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需求,開設數控設備、信息系統操控技能 “訂單式”培訓,培養一批懂操作、會維護的數控設備、信息系統技能型員工。強化數字化項目資金支持,推行“一鏈一策” “一產一策” “一企一策”,因地制宜給予差異化支持政策,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深入企業宣傳解讀各級數字經濟扶持政策,幫助企業申報各級政策資金補助。籌建傳統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投資基金,鼓勵商業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傳統制造業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升級的信貸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地創新金融產品,為傳統優勢產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融資服務。
(審核編輯: Mar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