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發布《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動報告》(下稱《報告》),這是國內互聯網科技企業首個碳中和行動報告。《報告》提出三大目標: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實現上下游價值鏈碳排放強度減半,率先實現云計算的碳中和,成為綠色云;用15年時間,以平臺帶動生態減碳15億噸。報告稱,能源轉型、科技創新、參與者經濟,會成為接下來圍繞碳中和努力的核心方向。
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可持續的未來將是以新技術和新能源驅動的循環經濟,是阿里巴巴作為一家負責任的科技公司必須有的自我要求。
2030年前自身運營碳中和
根據第三方碳盤查結果,2020年,阿里巴巴溫室氣體排放總計951.4萬噸,其中,公司實體控制范圍內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即“范圍1”)、運營用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即“范圍2”)分別為51.0萬噸和371.0萬噸。
針對自身運營層面的碳排放,《報告》提出主要通過有針對性地提效減排、大力使用清潔能源以及碳消除、碳抵消等途徑來實現。
阿里巴巴計劃在2030年前,將所有自有短途燃油車輛替換成電動車,同時加速物流運輸工具智能化,包括拓展電動無人物流車“小蠻驢”的覆蓋范圍,加速自動駕駛卡車“大蠻驢”的研發進度。
同時,將數字技術更大規模投入綠色園區建設,推動更多園區節能減碳。目前,阿里園區普遍運用智能物聯網和傳感器,能根據人流量調節空調、燈光;未來,所有自建園區都將達到LEED(金級)認證和中國綠色建筑標準。《報告》顯示,過去兩年,阿里員工人均能耗下降10%以上。
2030年前價值鏈碳排放強度減半
去年,阿里巴巴價值鏈上下游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即“范圍3”)約為529.4萬噸。減排方向集中在數據中心、物流服務采購、供應鏈等方面。
阿里巴巴承諾,不晚于2030年,將“范圍3”碳排放強度降低到2020年水平的50%。其中,阿里云作為數字化基礎設施,在同阿里巴巴一起實現范圍1和范圍2碳中和的基礎上,率先實現范圍3的碳中和,成為綠色云。
因此,阿里巴巴將進一步推動云計算數據中心與物流的低碳發展,推動云計算向綠色云發展。埃森哲數據顯示,當企業從本地部署的IT基礎設施轉向云,平均能降碳84%。阿里巴巴自主研發的倚天710服務器芯片能效比提升了50%以上,含光800芯片搜索算法性能提升200%。在能源使用上,阿里巴巴承諾自2030年起,云計算電力供給將100%采用清潔能源。
物流領域,過去幾年,菜鳥電子面單已累計應用于超過1000億個快遞,智能裝箱算法已為5.3億個包裹“瘦身”。未來,能提供電動運輸服務和綠色包裝的供應商會成為菜鳥的優先選擇。
減少員工差旅和出行碳足跡,也會成為公司制度創新方向。阿里稱,在14種場景下,通過一系列創新機制激勵員工減少碳排放,包括拼車、乘坐公司大巴等。今年前10個月,就有超過9萬員工參與過拼車出行。
推動社會15年減碳15億噸
作為技術驅動的平臺公司,其可能帶動的全社會共同減碳的潛力,遠大于自身減碳部分。因此,阿里巴巴開創性提出“范圍3+”概念,承諾在自身運營和供應鏈之外,到2035年帶動生態累計減碳15億噸。
在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可持續發展管理委員會主席陳龍看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牢牢抓住“參與者經濟”,在低碳轉型治理框架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形成對消費者和其他市場參與主體的有效激勵與約束。
比如,今年雙11,天貓首次設立綠色會場,菜鳥“回箱計劃”覆蓋8.7萬家菜鳥驛站,480萬消費者參與其中;高德與北京交通委一起推出“MaaS”平臺,引導用戶使用公交、地鐵、騎車等綠色方式出行,已累計激勵綠色出行42億人次。
過去幾年,阿里巴巴一方面加速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布局,比如菜鳥、高鑫零售2020年光伏發電量總計已超過2900萬千瓦時;同時也加大了清潔能源電力的采購,目前清潔能源電力交易量和使用量均為我國互聯網行業首位;東南亞地區的業務,也將在2030年前中和全部電力碳排放。
據悉,為確保減碳目標如期實現,阿里巴巴設立了一個全新的治理架構:在董事會層面,設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同時,設立可持續發展管理委員會負責日常統籌和管理;在各業務單元,設立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工作組。ESG詳解見同欄目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