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2020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辦。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韓夏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了“5G+工業互聯網”的進展成效、面臨困難和下一步發展思路。
韓夏表示,工信部高度重視“5G+工業互聯網”發展,主要從三方面推進相關工作: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2019年11月,印發了《“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明確到2022年,打造5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覆蓋10個重點行業,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業應用場景。今年3月,印發了《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進一步細化了2020年“5G+工業互聯網”的工作要求和推進舉措。
二是支撐產業發展。依托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鼓勵支持龍頭企業打造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滿足工業企業開展5G網絡應用研發驗證的網絡測試環境,為中小企業提供“5G+工業互聯網”建設改造模板,開展應用咨詢及研發培訓。
三是加強示范引導。工信部通過試點示范遴選、促進資源對接、組織宣傳培訓等方式,積極推動基礎電信企業與有實力的工業企業以市場化的手段對接合作。目前,雙方合作建設的“5G+工業互聯網”項目已超過800個,投資超過34億元,應用于工業互聯網的5G基站超過3.2萬個,在航空、機械、汽車、鋼鐵、礦業、港口、能源等行業實現率先發展,應用范圍向生產制造核心環節持續延伸,疊加倍增效應和巨大應用潛力不斷釋放。
韓夏坦言,目前“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面臨較多問題。
一是數字化基礎薄弱。我國工業企業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仍處于工業2.0發展階段,少數處于3.0階段,數據采集難度大。許多傳統老式設備缺乏數字化模塊,是不生產數據的“啞設備”;許多設備雖有數字化模塊,但通信協議千差萬別,互聯互通的難度較大。
二是產業支撐能力不足。5G工業終端、芯片、模組、網關等5G工業應用的關鍵產品種類較少,尤其是動輒上千元的價格嚴重影響了工業企業部署5G應用的積極性。同時,5G應用于復雜工業生產環境中存在的信號干擾、上行帶寬不足等技術問題也亟待有效解決。
三是融合應用仍待深化。“5G+工業互聯網”要與各領域的生產實踐、行業特性、知識經驗緊密結合,面臨很多行業和技術壁壘,雖涌現出一批典型應用,但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市場造血能力均亟待加強。
韓夏介紹,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持續推進實施工業互聯網和5G創新發展。
一是夯實網絡基礎。推動工業企業利用5G、時間敏感網絡等新型技術升級改造工業生產網絡,充分利用公眾網絡資源探索虛擬專網、混合專網等多種建設和運營模式,支持企業建設5G全連接工廠,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進程。
二是完善產業生態。支持5G工業芯片、模組、網關等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推進“5G+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邊緣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融合創新。培育行業領軍企業、公共服務平臺、解決方案供應商。
三是深化融合應用。加快“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的推廣普及,服務制造、能源、交通、醫療等更多實體經濟行業和領域,不斷壯大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