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基建”概念持續火熱,而工業互聯網也再一次被廣大業內人士重視,工信部提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拓展融合創新應用、加快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推廣普及、加快壯大創新發展動能、加快完善產業生態布局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20項措施,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而聯想作為工業產業鏈邊緣的IT企業,則已經跨平臺完成轉型,蓄勢待發扎進工業互聯網領域。
“新基建”成為焦點,一方面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各行各業都需要結合云計算、大數據、AI等新技術獲得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工業制造等重點產業目前必須尋求突破,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而工業互聯網被列入“新基建”,正是因為它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加速流程再造,達到提質、增效、降本的效果。
眾多中國企業正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積極投身于“新基建”和工業互聯網的大潮中。作為高科技公司的聯想集團長期錨定智能化變革的戰略發展方向,憑借獨有的“端-邊-云-網-智”架構在“新基建”核心層全面布局,為實現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即“智慧基建”提供全面解決方案,是智慧基建的核心提供商。在工業互聯網領域,聯想憑借自身多年來的智能化轉型經驗所積累下的產品與技術,正在幫助越來越多的工業制造業企業釋放效率紅利,支持中國經濟的高質量增長。
依托于自身實踐,聯想工業互聯網技術賦能各行各業
聯想在自身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構建了支撐全球業務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該平臺通過全球的10個數據中心,已接入全球超過2億臺的聯想設備,280萬家分銷商和渠道商,31家工廠和2000余家零部件供應商的15PB數據,具備了每天匯集并處理150億條數據,15000余種工況的能力,通過數百個工業App,實現了全面的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的能力。
這一平臺能夠提供強大的邊緣數據采集與計算能力,可以實時獲取傳感器和工業設備數據,支持多種工業協議的解析(如Modbus、OPC-UA、CoAP等),以及工業系統接入能力(如Historian、openHistorian、PI),同時提供功能豐富的設備管理能力,實現云端對設備的遠程管理與維護,實時監測設備狀態,滿足工業現場龐大的數據計算與工業智能分析能力。此外,該平臺能結合聯想多年的大數據能力,對物聯數據進行儲存、計算與分析,幫助用戶快速構建物聯網應用;同時基于物聯網平臺進行物聯網應用建設,各行業應用在數據和業務層次能進行不同程度的融合,實現物聯網應用的互聯互通和智能處理,助力于企業實現效益提升。
依托于自身實踐,聯想已經為北汽、東風、濰柴、中石化、長飛光纖、國電等100多家中國骨干工業企業提供基于自主可控軟件技術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及千余個工業App,通過領先的邊緣計算、大數據、微服務、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在企業智能生產,遠程運維,供應鏈優化,個性化柔性定制,節能降耗等方面形成突破。
目前,聯想在北京、成都、武漢、深圳、香港建立了近千人的工業互聯網核心研發團隊,實現了工業互聯網軟硬件方案的完全自主可控。通過硬件眾籌和開源的新模式,聯想構建了自主可控的工業邊緣硬件計算平臺和豐富的核心軟件協議棧,實現智能制造整個過程的泛在連接能力,已進入工業軟件深水區,與IBM、PTC、德勤、微軟、Oracle等國際巨頭同場競技。此外,為推動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的建立,在工信部指導下,聯想牽頭成立了工業大數據產業應用聯盟。聯盟目前已匯聚了200多家行業領先企業和機構,初步形成了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工業互聯網生態和覆蓋全價值鏈的工業應用商店。
工業互聯網+5G,聯想樹立智能化轉型標桿
在業界領先的工業互聯網技術實力與解決方案架構水平的基礎上,聯想也在將工業互聯網與其它新興技術相結合,推動工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例如,聯想將自身工業互聯網的數據采集能力與設備管理能力和5G技術高速率大帶寬、低時延高可靠的特性相結合,依托于聯想云網融合事業部專攻的5G O-RAN(開放無線架構)、NFV(網絡功能虛擬化)、邊緣云等技術,打造出一整套高性能、易部署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這一解決方案已經率先在聯想武漢工廠及國軒高科工廠等制造業場景展開部署,成為“5G+工業互聯網”行業應用的標桿案例。
聯想武漢工廠主要負責手機的生產和測試。聯想云網融合事業部為武漢工廠提供端到端的5G無線網絡設備和核心網,L3測試產線上的設備經無線網絡接入后端的服務器,生產線上的員工操作細節與自動化生產線上的傳感器數據可以更實時地與MES(制造執行系統)互聯,提高生產安全與質量。同時,工人的生產操作方式與之前保持不變,無需額外的培訓時間。該5G網絡還可以用于手機測試環節,工廠可以更靈活地安排測試活動,降低費用支出。后續工廠還將利用5G帶來的超高速率、超大連接、超低時延特性,結合MEC邊緣計算應用,將5G廣泛應用于生產檢測、智慧倉儲、遠程控制、安全監控等領域。
不可否認的是,5G、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等新基建在未來必將擁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實際用途。而國家層面的大力推動,并不只是為了短期應對疫情,更是為了長期驅動以贏得在未來世界高新科技競爭。“大力發展‘新基建’,短期看有利于緩解疫情沖擊,穩定增長。長期看,則為經濟發展注入‘數字動力’,推動實現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的轉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說。
(審核編輯: KEEP)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