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發后,為了徹底杜絕二次污染的產生,醫療廢物(下簡稱“醫廢”)的妥善處置成為了保障戰“疫”勝利的關鍵之一。
現在火神山醫院的醫廢產生量當日都能處理完,做到了“日產日清”。2月2日起,武漢火神山醫院醫療廢物處置運營總負責人楊俊向就帶領著高能環境醫廢處理團隊來到火神山醫院,主要負責火神山的醫廢和污水處理工作。
除了火神山醫院之外,整個武漢乃至全國的醫療廢物處理也已踏上正軌。
生態環境部消息,3月3日,全國共收集醫療廢物3135.7噸,其中定點醫療機構的涉疫情醫療廢物570.4噸;全國集中處置醫療廢物3157.7噸(含前日暫存22.0噸),定點醫療機構的涉疫情醫療廢物全部及時轉運處置。
其中,湖北省收集401.0噸醫療廢物當日全部處置,武漢市產生209.7噸醫療廢物當日全部收運處置。
全國醫療廢物做到了“日產日清”的背后,是醫廢處理產業經受得住了考驗。
醫療廢物大漲
楊俊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我國對于醫療廢物的管理規定非常嚴格。
根據2005年國務院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定,醫療廢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
3月8日,CIC灼識咨詢執行董事王文華亦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醫療廢物的處理流程一般是醫療機構先對醫療廢物進行分類收集,再由專人專車負責運送,在專用場所貯存,再按照《醫療廢物高溫蒸汽集中處理工程技術規范》、《醫療廢物化學消毒集中處理工程技術規范》和《醫療廢物微波消毒集中處工程技術規范》進行消毒處理,最后進入垃圾填埋場填埋處置,或進入垃圾焚燒廠焚燒處置,整個過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部門及環境保護部門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但新冠肺炎疫情面臨的醫廢處理挑戰更大。除了一線醫院產生的醫療廢物之外,涉疫的廢棄口罩也需按照醫療廢物標準處理。
3月8日,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節能環保產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馬巍威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涉疫區域醫療用的口罩都算作醫療廢物處理,在處理流程上較平時更加嚴格,必須經過嚴格的規范化集中收集、定時消毒、專車運輸和定點處理。
楊俊也透露,目前感染區內疑似病例或確診患者佩戴的廢棄口罩算作醫療廢物處理。
“涉疫的廢棄口罩在收集環節采用非雙層包裝防漏并貼上‘新冠’標識,在運輸環節采用現場交接、登記聯單報表、專人專車負責的模式,貯存環節設置專人定時消毒并且保證貯存不超過12小時,處理環節專區專爐、嚴格消殺。” 馬巍威解釋道。
在此標準下,全國各地的醫療廢物產生量大漲。
3月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消息,自1月20日以來,全國累計處置醫療廢物12.3萬噸。
馬巍威在日前主理撰寫并發布的《一文看懂醫療廢物處理行業》(以下簡稱《報告》)中表示,預計2020年全年全國新增廢棄口罩16.2萬噸。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18年度,我國200個大、中城市醫療廢物年產生量為81.7萬噸,處置量81.6萬噸。
緊急擴大處理產能
壓力之下,整個醫廢處理產業在短時間內被調動了起來,緊急擴大了醫廢處理產能。
據悉,東江環保(002672. SZ)在江浙兩省所屬危廢處置基地的醫療廢物處理量由日常的19噸/天增加到了26噸/天;在廣東,位于惠州的廣東省危險廢物綜合處置示范中心根據上級主管部門要求,應急配備了每天處理4噸醫療廢物和1萬多張感染患者床位的處置能力。
據楊俊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位于武漢的火神山醫院新建有配套的醫廢處理設施,焚燒爐設計日處理量為9噸左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武漢的醫廢處理壓力。
此外,王文華亦表示,生態環境部在1月底提出可以將可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危險廢物焚燒設施、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工業爐窯等納入肺炎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資源清單,很多普通垃圾處理站已逐漸改為處理疫情相關垃圾的專用處理站,各地區醫廢處理的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實際上,疫情開始之后,具備高溫處理醫療廢物能力的水泥企業也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參與到醫療廢物處理中。
據中國水泥協會初步統計,目前已有華新水泥(600801. SH)、海螺集團和金隅集團(601992. SH)的7家水泥企業投入到水泥窯協同處置涉疫醫療廢物工作中。
據報道,華新水泥自今年2月初先后接到黃岡、黃石、宜都、武漢等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及生態環境局下達的醫療廢物應急處置任務。至3月4日,公司旗下4家水泥熟料基地已累計處置138.62噸醫療廢棄物。
各方合力下,全國各地的醫廢處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日產日清得以實現。
截至2月12日,武漢全市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已為100.5噸/天,比疫情發生前增加50.5噸/天。
截至3月3日,湖北省醫廢處置能力從疫情前的180噸/天提至663.7噸/天;全國能力從疫情前的4902.8噸/天提至5948.5噸/天。
3月6日,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最新全國醫療廢物、醫療廢水處置和環境監測情況顯示,自1月20日以來,全國累計處置醫療廢物12.3萬噸。截至3月2日,武漢市前期積存的192噸醫療廢物已全部清運處置完畢。
產業有望躍進
多種聲音表示,在疫情影響下,全國醫療廢物處理產業或將迎來再一次躍進。
上一次行業躍進還是在SARS時期,從業15年的楊俊對此印象深刻:“2003年,我剛畢業,進入行業以后逐漸地感覺到每年中國的醫廢處理都在進步。特別是由于當時一下子需要處理大量的醫廢,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很多相關企業。”
不過,如今醫廢處理行業的情況與SARS時期已截然不同。
“17年的時間,已經過了一個淘汰的過程。只有高科技含量的企業才生存了下來。”楊俊感嘆道。
不過,楊俊也表示,在政策規定技術標準之上的企業,目前技術差距并不是很大。“主要是管理和實戰性的經驗,可能還會有一定差距。”
王文華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全國共有400多家公司擁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旗下有300多個處置站有處理醫療廢物的資質,由于醫療廢物處理行業的規范和標準較高,因此,并不是完全市場競爭機制。
在如今全國醫廢處理企業地處的分布情況上,王文華表示,醫廢處理企業整體分布較為均勻,但是經濟較發達的華東及華南分布的企業較其他地區更多也更集中,主要是由于經濟發達的地區,衛生健康產業也更發達,相對應產生的醫療廢物以及處理的需求也更大。”
相較于SARS時期,行業從無到有。馬巍威認為,本次疫情加快了醫療廢物處理產業的發展步伐。
馬巍威在《報告》中表示,相比2019年的58.1億元市場規模,2020年,醫療廢物處理市場規模增長率升至15%,預計到2022年年末將突破85億元,相應的設備產能預計2020年增長率可達20%。
此外,由于疫情早期出現的醫療廢物處理能力不足等問題,也推動了相關政策的出臺。
2月2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印發《醫療機構廢棄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加強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在2020年底前實現每個地級以上城市至少建成1個符合運行要求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到2022年6月底前,實現每個縣(市)都建成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該方案還強調了醫療機構要嚴格落實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有關政策。
3月8日,有業內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該方案強化了縣一級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將補足過去醫療廢物收集轉運體系沒有全覆蓋偏遠、中小醫療機構的短板。
疫情之后,隨著監管的不斷升級以及對專業化、產業化醫療廢物處理公司的鼓勵,整個醫療廢物處理行業或迎來集中整合期。
“大型的規范化企業逐漸成為行業主體,有先進技術并且有能力建設大型醫療廢物處理項目的企業將不斷提高競爭能力,小型企業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王文華說道。
王文華還提到,新興技術也有望帶動跨行業的戰略合作,“例如與大型水泥企業合作水泥窯協調處置技術、與電廠合作開發熱電廠危廢混燒技術等,在這次疫情中,這些技術也能得到進一步的實踐與改進,未來有望快速發展普及。”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