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醫藥格局下,全國5000余家醫藥類企業中,利潤可觀且又對2020年繼續看好的不到700家,而能迎接未來挑戰的不到300家。”業內人士表示,受帶量采購擴圍等政策的持續影響,未來醫藥行業將大變天,一批藥企難免會被淘汰。在此背景下,企業需要尋找到應對改變的途徑,才能坦然接受更多的挑戰。
“4+7”帶量采購將全面鋪開
醫藥行業的“4+7”藥品集中采購試點自2019年4月1日全面落地實施以來效果超乎預期,試點地區的患者用藥負擔大大降低。為了讓非試點地區群眾也早日用上質優價廉相關藥品,2019年9月1日,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正式掛網《聯盟地區藥品集中采購文件》,明確在4+7城市及已跟進落實省份執行集中采購結果的基礎上,國家組織相關地區形成聯盟,依法合規開展跨區域聯盟藥品集中帶量采購。
此次共有25個省份參加試點擴圍,從結果來看,共有77家企業參加申報,45家企業擬中選,中選率超過50%,擬中選企業數量和擬中選價格水平整體符合預期。
試點擴圍將“一致性評價”作為仿制藥參加集中帶量采購的入圍標準,對同品種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生產企業達到3家以上的,不再選用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將市場容量騰出給過評藥品。試點擴圍后,25個藥品帶量采購將覆蓋全國。可見,藥企在產品質量、產能供給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將面臨更高的要求,競爭壓力也更大。
如今,第二批帶量采購工作已經開啟,帶量采購將成為常態。業內預計,未來5-7年后,4+7會全面鋪開,或推進行業優化重組,這對于藥企而言是一大挑戰。
“一票制”或落地實施
近期業內傳出消息稱,“一票制”快來了!執行“一票制”意味著醫藥批發企業的功能大大降低,醫藥批發企業的日子會更加艱難。實際上,從近年來,部分省份發布的文件來看,也可以看到“一票制”的類似影子。
例如,2017年11月,安徽省發布《安徽省公立醫療機構醫用耗材采購“兩票制”實施意見(試行)》,對醫用耗材兩票制推行做出了明確規定,同時鼓勵“一票制”;2019年,湖南發布文件明確要對54個抗菌藥實施集中采購,其中在藥品配送方面,要求中標藥品由藥品生產企業直接配送或委托已在省采購平臺上備案的具備配送資質和能力的配送企業配送;2019年,《關于進一步推廣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通知》提到,綜合醫改試點省份要推進由醫保經辦機構直接與藥品生產或流通企業結算貨款,其他省份也要積極探索。
另外,4+7帶量采購的政策要求醫療機構及時向企業結算,醫保會向醫療機構預付至少30%的采購金,該作法或會進一步推動一票制的發展。同時,新版藥品管理法已經落地,可以看到,擁有藥品批文的企業基本都是MAH(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可以直接一票銷售到底。
有業內人士預計,一票制可能會在2023年全民免費醫療落地的前后實施,這對于醫藥批發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大沖擊。
藥企該如何應對?
在諸多上述的醫改政策推動下,醫藥行業無疑會大變天。據業內估算,目前幾千家藥企在未來十年內,通過行業整合后,能夠迎接挑戰并留下的可能只有200-300家大企業。
那么,藥企應該如何應對呢?業內認為,以患者、醫生、客戶價值創造的改變,是應對改變的主要途徑。
其一,在為患者創造價值方面,藥企應讓產品進一步回歸患者價值,加強創新,合規經營,研發更多具備臨床價值、療效佳、價格合理的藥品,才能獲得患者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藥企作為產品方的服務能力偏弱,無法深入到患者真正的醫療需求。據悉,目前部分藥企圍繞產品提供一些病人和患者教育類工具,旨在明確某一種藥品的使用辦法以及注意事項。這類工具往往配合一種藥品,很有針對性,但不具備普適性的,更多的是藥企為藥品做市場教育的方式。
目前,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發出了共識的框架,簽署的機構擴展到醫院,通過把藥和醫結合起來,以患者為中心,從生產流通到治療整個環節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其二,在為醫生創造價值方面,由于醫生是個忙碌的職業,藥企的機會就在于給醫生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從而減輕醫生的負擔。業內認為,在當前社會環境和醫生面臨的處境下,藥企可以做的更多,讓醫生更容易找到所需要的醫學藥學等診療信息。
其三,在為客戶創造方面,業內認為,數字革命對制藥企業與客戶互動的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但為客戶提供大的價值是重點,需要藥企組織戰略層面的思考與決策,這也是藥企長久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
(審核編輯: candice)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