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相對于汽車與輪船等陸地與海洋交通工具有著更高的安全性。但是每次飛行事故由于其嚴重性,往往受到更多人的關注。隨著互聯網領域以及科技領域的新技術被的出現,其一方面給飛機的旅程尤其是長途旅程帶來更高的舒適與便捷,但是這些新興在另外一方面卻給飛機帶來了一些新的隱患。
OFweek總結了6種可能會給飛機飛行帶來安全隱患的新興技術與互聯網應用:
機艙Wi-Fi
目前在全球,法航、荷航等越來越多的國外航空公司已開通WiFi航班,國航也隨之開始試運營WiFi航班,并將完成全部A330機隊的改裝。但是國航的WIFI仍然不支持手機上網。
不過無線局域網的安全隱患不容小視,如果安全性不夠的話,乘客能輕易訪問機組人員專用網絡的話,同樣會對飛機航行造成影響。
而世界著名的波音公司生產的787客機就存在這種隱患。波音787“夢想”飛機是波音公司自1995年以來推出的首個全新機型。為了讓長途飛行的乘客不再無聊,飛機客艙配備先進的電子娛樂系統。
然而,正是這種上網功能讓波音787遭遇尷尬。美國聯邦航空局在上星期作出的一份評估報告中說,乘客娛樂系統由飛行員負責控制,管理終端在駕駛艙內,這樣一來,黑客可能通過娛樂系統“黑”掉飛行員操縱的駕駛系統,干擾飛行,危及飛行安全。
報道說說,這一安全隱患意味著,心懷不軌的黑客只需一部手提電腦,就可以安坐在客艙內“劫持”整架飛機。
據了解,此次國航機上無線網絡系統與飛機其他系統是物理上分別獨立的系統,即便遇到黑客攻擊,也不會影響到飛機的飛行安全。
電子設備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現,在遭到乘客攜帶的便攜式電子產品的干擾時,將會有更大幾率招致飛機失事。
該報告指出,在2003~2009年間,依據125家航空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現,飛機上的飛行支配系統、自動導航系統、自動驅動系統、起落安裝以及通訊工具都會遭到飛機上正在運用的電子產品的嚴重影響。
這些有飛行風險的電子設備中,首當其沖的就是風行世界的iPad。像iPad這類新型電子數碼產品都帶有網絡接口,這種網絡接口包括藍牙、紅外、wifi等,就是能在很近的間隔發出高頻率無線電波,但這些高頻電波據猜想有一些會接近民用航空的頻段。
手機APP
飛行員HugoTeso近日在HackInTheBoxConference會議中發表了一個演說,他表示航空安全系統和通信協議的安全非常讓人擔憂。他這個會議中演示了如何使用一臺Android設備成功遙控劫持一架飛機。
HugoTeso利用的則是一款名為PlaneSploit的手機App追蹤附近航機,再利用自行研發的黑客技術鎖定目標航機;入侵其指令系統,影響航機飛行,包括方向、高度、速度及飛行顯示等,甚至可發出撞毀命令。
HugoTeso主要破壞的是飛機自動跟蹤監視廣播和飛機通信尋址與報告系統。這兩個系統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很容易受到被動和主動的攻擊,從而影響到飛機。目前HugoTeso僅僅是在虛擬環境中測試成功,還未在真實飛機上使用過。
手機“飛行模式”
飛機上禁止使用手機,是FCC(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在1991年實施的一項規定,理由是手機發射的無線電波,可能會干擾地空通訊。即使調整到飛行模式,手機還是會向外發射信號,仍然有可能干擾到飛機和地面之間的聯系頻率。
2001年初,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編制的一份報告指出,從1986到1999年的14年間,該局接到了65起由個人電子設備干擾飛機電子系統的事件。而去年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一份內部報告則透露,從2003到2009年,又發生了75起類似事件。
飛機鋰離子電池
這種隱患同樣來源于波音公司的最新一代客機787“夢想(Dreamliner)。
為了減輕重量,波音787選擇了日本生產的鋰離子電池取代傳統的鎳氫電池(NiMH)作為配件。但正是這種鋰離子電池為它的飛行安全埋下隱患。
今年1月16日,日本航空和全日航空宣布,因全日航空一架波音787在飛行途中發生故障而緊急迫降。而事故原因則是鋰離子電池起火,此前一天,在波士頓,由日航運營的另一架787則出現了火險,原因同樣是飛機下腹部的電池起火。
鋰電池雖然容量遠遠高于鎳氫電池,但其內部使用液體作為電解材料,害怕高溫且易燃易爆,并不適合作為飛機上的配件使用。
空管軟件
在2012年7月28日,一名電腦安全專家26日警告,空中交通管制系統有安全漏洞,讓電腦黑客有機可乘,危害飛行安全。
電腦安全專家安德烈·科斯廷26日在美國拉斯韋加斯市舉行的“黑帽”專業網絡安全會議上說,全球廣泛使用的ADS—B控制系統軟件有缺陷,一個具備普通技術知識的人花費大約2000美元購買電子設備,就能乘虛而入。
ADS—B控制系統能讓飛機與飛機以及飛機與地面控制人員相互聯絡,提高空中交通控制效率。然而,地面控制人員無法確認信息是否確實發自飛機。黑客可以冒充機組人員,向空管人員發出虛假信息。
(審核編輯: 智匯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