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掉下后,27歲的小張右側腳踝隱約有些疼痛,一直當拉傷治療著。三個月的時間,小張的足部開始出現畸形,甚至腳背腫起了幾厘米高的大包。小張到醫院就醫檢查后證實是腳踝骨折了。
27歲的小張是遼陽人,一次站在一米多高的梯子上干活,不慎掉落到地上,腳踝瞬間疼了一下。到當地醫院檢查后,醫生沒有發現小張的足踝部有異常。以為只是肌肉拉傷沒啥大事,小張回家后一直在貼膏藥治療著。三個月過去了,隨著病程的延長,小張右側足部開始出現畸形,并且逐漸加重,骨頭已經將腳面頂起近3厘米高,而且已經到了影響走路的程度。
昨日上午,已經成功做了足部脫位畸形矯正術的小張,正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病房內休息。“現在已經不疼了,拄拐可以走路了。”小張說。小張回憶,大概7月初,他的右腳踝簡單外部固定保守治療時,來到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檢查。入院后,科室主任楊茂偉在給小張詳細檢查后發現,小張的腳踝部骨頭已經嚴重錯位、骨折。“小張本人并不知道,他的右側足踝其實已經骨折脫位,他受傷后沒有很好的休息,導致病情越走越嚴重。”
楊茂偉介紹,根據患者的復雜病情,最終確定了治療方案,即采用3D打印技術先打印出和小張足踝部一模一樣的患病的足骨骼,同時根據小張骨骼的外形設計并打印出能與其精密貼合的導向模型,利用導向模型精確植入導針和螺釘,提高了手術精確性,也縮短了手術時間,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楊茂偉介紹,此手術是東北首例3D打印技術順利完成的復雜足部脫位畸形矯正手術,手術后已經將小張的骨頭全部正確復位了。
3D打印脊椎心臟
醫生介紹,目前在國內的3D打印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不僅可以做骨科手術,在口腔科、外科手術中的應用也很常見。
記者發現,胸骨、胸腔、脊椎、膝蓋、皮膚植皮、心臟移植等3D打印產品已經逐步開始應用到越來越多的手術當中。醫生表示,3D打印技術的植入物需要為患者特別定制,人的體型是不一樣的。國內的多家醫院都在引進3D打印技術做手術,以后病人入院后,醫生對他們進行掃描,然后在手術臺旁邊立刻就可以打印出所需要的部分。3D打印技術能幫助醫生進行較為精細的腎臟腫瘤移除手術。手術前,僅憑CT掃描圖像,醫生不能確定腫瘤的核心位置。3D打印技術能夠更加清晰地顯示腫瘤細胞的復雜性,幫助醫生切除腫瘤并保存腎臟。
(審核編輯: 滄海一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