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經濟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我國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現“一高一低”的態勢:發病率高、患者年齡趨低(年輕化)。如何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如何在診療過程中提高效率,做好術后患者的健康管理以降低再入院率,就成為心血管疾病領域的專業醫療人員、專家及領導們共同關心的話題。
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幫助心血管疾病診療機構和主治醫生,以有效、快速的方法提升診療和科研水平,高效工作,同時降低醫療成本,并且更好地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醫療/健康服務。
直擊心血管病治療的3大“痛點”
眼下我國的心血管病診療實踐中,無論醫療機構或醫生,都面臨3大“痛點”:
1.數據采集和管理嚴重依賴手工、格式不夠規范,令心血管病臨床數據處于信息孤島狀態,不利病情追蹤,科研效率低;
2.影像設備的精確度不夠、診斷結果出現多樣性,大大影響了心血管疾病的精準診斷和有效的介入治療;
3.院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對患者體征、用藥、生活習慣等缺乏有效管理,導致患者再入院率高,推高了醫院的運營成本。
健康關護全程的整合解決方案
要想解決上述3大“痛點”,就必須改變目前被動式、碎片化和斷裂的醫療服務鏈。秉承“創新為你”的理念,飛利浦利用其在心血管領域的多年積累和領先科技,提出了“健康關護全程”的概念,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數字健康管理平臺--心血管健康管理門戶(Integrated Continuous Health Management -Cardiology),通過整合硬件與軟件,打通院前、院中、院后各個環節,并實現各環節數據互聯。這一覆蓋全路徑的完整解決方案,不僅從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第一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始,更有效地改善了診斷、治療等環節,并將整個過程延伸至家庭護理,從而大大提高了醫療效率、降低了醫療成本。
1.有效利用臨床數據,打造心血管健康管理門戶(ICHM)
在疾病預防方面,飛利浦帶給人們健康的生活習慣,同時通過一系列可穿戴數字產品提高預測、預防慢性疾病的能力。
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飛利浦擁有心電圖機、超聲、CT、MR、X-ray、血管造影機等豐富的產品組合,能滿足醫院和醫生在診斷與治療方面的不同需求。
在醫療信息化方面,飛利浦針對臨床路徑各個環節的需求,開發了相應的醫療信息系統,幫助醫院管理者、醫護人員提高管理和診療效率及水平;打破信息孤島,將設備和系統在心血管疾病健康關護周期所產生的數據,全部集成、整合到心血管健康管理門戶上,實現數據互聯,同時憑借強大的專業后臺分析能力,打造一個真正的心血管領域信息化平臺。幫助中國的心血管醫生和心血管診療機構用最有效、最快速的辦法來提升診療水平以及科研水平,幫助醫生更加有效率地工作,更好地為患者提供醫療和健康服務。
2.中國心血管臨床數據服務平臺(NCDR)
過去,中國臨床診療過程中數據的采集和管理普遍嚴重依賴手工,且數據格式缺乏標準,各心血管疾病的醫療機構普遍缺乏先進的信息管理及信息挖掘系統,造成了只有“臨床數據”而缺乏“適合進行科研的高質量數據”這一尷尬局面,大樣本庫沒有對臨床科研和質量管理形成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更糟糕的是,同一醫院不同科室其工作流數據也沒有集成和串流。臨床系統依賴醫護人員手工輸入,重復備份,且分散于院內不同信息系統中,缺乏一致性,增加了修改數據源的困難;手工數據管理還導致高錯誤率和大量重復勞動的出現,由于缺乏數據挖掘的專業人才和方法論,導致臨床科研效率低,科研經費和人力的浪費。
心血管疾病的醫療機構之間,科研協作未能發揮效用,彼此間尚未建立心血管臨床數據服務的共享和激勵機制,制約了心血管科研和心血管質量管理的發展。想要迅速縮小差距、提升效率,最為有效的手段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對數據進行及時、有效采集、管理、使用和共享。
幾年前,在借鑒美國心臟病學學會建設美國國家心血管數據庫NCDR適用的關鍵技術和成功經驗后,飛利浦協助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建設了“中國心血管臨床數據服務平臺”(NCDR),依托飛利浦醫療在全球心血管臨床領域的深度積累和領先的IT技術,參照中國的實際市場需求及對國內行業標準的結合,對心血管疾病相關的術前、術中和術后數據進行規范、標準和結構化錄入,并加以分享和分析,從而推動國家級數據采集與共享平臺的建立。通過與醫院臨床系統的數據集成,加上手工數據補錄,以及與院內的心血管臨床數據倉庫(CDR)※1系統直連,達到數據串聯和共享,此舉持續提升了中國心血管疾病的診療、科研效率水平,以及病患健康管理和診療質量水平,并從整體上控制或降低了醫療費用。
※1由復旦大學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疾病十大醫院”中,已有6家使用了以心血管臨床數據庫(CDR)為核心的飛利浦心血管IT解決方案。
3.院后慢病管理,系統化降低再住院率
醫治數量龐大的心血管患者,為醫生積累了豐富的院內診斷和臨床治療經驗,但長期以來中國在心血管疾病領域的臨床實踐中缺乏有效的“院后管理”環節,病人出院后的康復情況不盡理想,甚至出現不必要的病情惡化,導致本可避免的并發癥和死亡。居高不下的再入院率,還消耗了大量的醫療資源。以飛利浦在美國的實踐經驗來看,如果術后管理做的好大致會達成兩個效果:1.降低再入院率,特別是心血管術后病人,再入院率降低40%以上;2.進而降低醫院的醫療成本,大約在20%~30%。當各個國家醫療成本負擔都處于非常沉重的前提下,那是個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飛利浦與北京大學第一人民醫院聯合創新,研究開發了針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院后管理”的心血管慢病管理解決方案,并密切評估其臨床效果。這個系統通過將醫院和家庭互聯,幫助醫院延伸對出院病人的關護,改善病人的康復效果,降低病人的再入院率,從而提高醫療系統在心血管疾病領域的整體醫療水平和效率。
對醫院來說,系統將幫助醫生更好地管理院外的患者人群,通過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建議、便利工具等方式,與之建立長期的聯系。對醫生來說,系統還能幫助其監控病人在家里的血壓、心律等生理體征,從而對病情進行及時診斷、調整處方,以避免病情加劇。該系統也為病人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提供便利,以滿足臨床研究的需要。它不僅針對患病人群,對于生活習慣不夠健康或具有家族遺傳史的疾病高危人群同樣適用。
基于該系統產生的臨床數據將通過服務器在云端連接,實現上下級醫院和家庭的互聯,使得病人能根據病情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選擇不同級別的醫院獲得醫療服務,促進醫療資源更合理、高效的發揮作用。不僅如此,未來這一系統的開發也將為病人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提供便利,以滿足臨床研究的需要。
包含心血管慢病管理解決方案的飛利浦“院后管理系統”,將成為醫療系統管理慢性病患者的基礎工具,當信息(數據采集)和工具高度整合,就能為醫務人員和患者真正提供便捷的解決方案,將實施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創新科技,構建數字健康平臺
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與數字化密切相關,價值鏈的轉移也正由設備向軟件和服務轉移。為了更加充分的釋放醫療數據的價值,飛利浦開發了數字健康平臺(HealthSuite Digital Platform),幫助醫院及合作伙伴更加自由的整合應用醫療數據,真正讓數據在健康關護中流動起來,按需實現全程健康關護管理,旨在搭建新興互聯網+健康產業接入傳統醫療資源的橋梁,讓海量消費級健康管理數據真正為醫療所用,為創新大健康生態夯實基礎。其中:
數據結構云:負責構建健康數據計算和分析模型。能夠集成不同設備來源、不同結構的診療健康數據進行結構化,并按照特定計算規則形成可用計算模式,服務臨床用戶。其中包括數據安全管控機制在內。
設備控制云:負責管理和控制醫療設備與產品接入。從口腔健康管理到監護儀,從超聲到穿戴設備,按照不同接入設備或產品的特性開發合適的接口標準將數據引入進來。
協同合作云:負責生態系統中飛利浦與合作伙伴的信息交互標準,比如院內縱橫交錯的信息如何交互,需要遵循哪些通用標準等。
基于上述三朵云,飛利浦健康數據平臺面向用戶、合作伙伴開放API,為客戶或者解決方案的開發商提供開放的空間。依托開放的API,飛利浦健康數據平臺能夠支持飛利浦和第三方開發的應用和設備,將海量消費者數據、影像資料、病人監護等數據融為一體,形成強有力的數據基礎,讓臨床科研能夠有據可循,為臨床診療模式創新打下堅實基礎,更為廣泛提升全國范圍內的專科診療水平提供可能。
互聯協作的整合解決方案,提效降成
傳統醫療方式,切入點通常圍繞著對患者的關護,但是當數字云平臺深度介入現代醫療體系后,關注范圍就不再局限于患者,而是從“人”的角度出發,關注人(包括患者)的整個健康關護周期。正是基于在心血管領域的多年積累和領先科技,飛利浦提出的“健康關護全程”理念,利用科技創新將軟、硬件整合,充分發揮這兩方面的優勢,實現了各個環節的互通互聯、醫院各科室之間的互通互聯、醫院與醫院之間的互通互聯、以及醫院與家庭的互通互聯,一方面幫助醫務人員為患者提供便捷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將患者實施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而極大地改善和鞏固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效果,提升醫院的醫療效率,節省醫療資源并大大降低醫療成本。
(審核編輯: 滄海一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