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客”這個VR創業項目是在HTC前一陣舉辦的VIVE大賽上,這個項目獲得的是“最佳教育應用”。
在智東西近期集中挖掘VR內容創業項目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柳葉刀客”的創始人潘耿,之后才發現,柳葉刀客更準確的方向是一款用于醫療領域教學的VR項目,相比教育,其對VR應用于醫療方面的探索顯得更有價值。
不管是醫療還是教育,通過潘耿的創業故事,都能很好地看到VR內容創業的行業應用方向上一個很好的嘗試,近日智東西趁潘耿在京出差期間,與其進行了深度采訪,通過本期硬創先鋒,可以看到一個國內在醫療領域已有深厚積累的團隊是怎樣快速擁抱VR行業的。
數字動畫和醫療結合淵源
水晶石是一家很神奇的公司,算得上是CG三位動畫領域的黃埔軍校。智東西最近接觸了多家VR創世團隊,能找到水晶石的影子,同樣潘耿也有這份淵源。
柳葉刀客的創始人/CEO 潘耿出生于1979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經濟學相關專業。職業生涯早期從事過醫療器械認證工作,后在2009年加入水晶石,在上海為公司開拓醫療方向的業務,主要是接醫療培訓、教育、宣傳方面的三位動畫項目。2013年時,潘耿負責的項目團隊規模已經達到50人。
之后選擇創業,潘耿和兩位合伙人楊皓、金心共同創立了醫微訊,核心團隊也多來自水晶石。創業前2年,公司仍然延續了之前市場的主要優勢,做醫療方面的CG項目,基于之前積累的行業優勢,處在自給自足的狀態。
醫微訊團隊已從最初的30~40人發展至今有70人。其中75%-80%的成員都是從事數字媒體制作和開發相關工作,20%-25%的成員是醫學背景,會著重去理解用戶、分析需求、對接專家以及設計腳本等等。醫微訊生產的內容也從to B的定制化醫學動畫做到了產品化,比如我們現在了解到的柳葉刀客。
從水晶石到VR創業
從團隊背景中,我們很容易理解了醫微訊能夠誕生的充分條件,即數字媒體相關的行業積累,加之醫療方向的應用聚焦。他們習慣于觀察并摸索新技術,并將之運用到作品上。
潘耿對醫微訊團隊的定位非常明確:“我們是做應用創新的,并不涉及底層開發。我們等待技術的發展,并找到最匹配我們應用的解決方案。而在這一階段,我們等到了VR。”
長期的CG動畫開發工作中,醫微訊對VR并不陌生。但是在2015年上半年,他們發現了VR硬件的快速發展,于是從下半年開始成立柳葉刀客項目,11月份項目啟動。
簡單的講,柳葉刀科就是一個教醫生怎么做手術的App,App上的核心內容有兩種,一種是通過非常生動細致的CG動畫來演示手術過程。二是基于傳統內窺鏡拍攝的畫面和手術室內的實景畫面;通過VR眼鏡,結合這兩部分內容,實現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
專注做內容與設備適配
在操作體驗上,柳葉刀客采用了手游化的使用模式。人群定位為青年醫生以及四到五年級的醫學生,現階段這款App已經在蘋果App Store上線,據稱現在已有下載用戶5000人規模,目前是開放下載的狀態,潘耿說后期會對用戶的執業醫師資格進行審核認證。
另一個重要的平臺是HTC Vive的應用商店,因為這是他們在主要研發的VR體驗平臺。不過在Vive平臺上的版本,目前只有VR手術的內容,具體的術式教學引導平臺正在開發中。
所以我們可以把柳葉刀客這個項目最核心的部分歸納為三點:1、制作手術CG動畫。2、拍攝實景手術場景。3、與VR硬件進行適配。
這三方面都需要對應的技術或行業資源,比如手術引導程序,怎么知道具體的手術操作,特別是復雜的;再比如手術室內拍攝,怎樣獲得許可?這是我們很大的疑問,據潘耿介紹,制作CG動畫是他們強項,具體的手術操作,在醫學界也有一定的“公開標準”,所以也不難;手術室內拍攝則主要靠行業人脈,獲得拍攝允許,目前拍攝用的全景相機有Gopro的組合也有簡單的單鏡頭產品,后期和視頻拼接則是自己的團隊在做。
動作捕捉仍然是應用瓶頸
潘耿向智東西介紹,目前HTC VIVE的手柄操作直接套用到外科手術的交互上會對用戶造成不利的誤導,所以醫微訊團隊正在尋找適合的手勢識別解決方案,比如手套類型的產品等。
Leap Motion、諾亦騰的方案都在考慮之類,潘耿說柳葉刀客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還是在移動端,目前Leap Motion還沒有好用的移動端,還在等待合適的硬件支持。
當下VR發展還在早期,出了手勢捕捉的支持方案還沒有很好的選擇,體驗上也面臨許多挑戰,比如用戶會反饋使用VR頭盔會很暈,15-20分鐘眼睛就會很累等等。目前,柳葉刀客的用戶也不排除一定比例是好奇心驅動,來嘗試新鮮事物。
用戶拓展路徑和商業模式
柳葉刀客APP內,會對收錄的大師級術式進行收費,這也是他們的變現模式之一。
在App的用戶拓展方面,線上途徑,主要包括組織活動以及媒體營銷來吸引用戶下載;線下途徑,通過參加行業協會以及行業會議,還會組織柳葉刀客走進醫院或醫學院等方法進行自身推廣。
醫微訊團隊過去多年主要做的事情都是面向to B企業市場,現在定位是什么?潘耿笑稱是選擇走to D(to Doctor),也就是針對專業人士的路線,因為定位精準會更有利于聚焦發力,可以認為是面向專業領域的精準用戶。
VR+醫療創業的三個方向和玩法
潘耿在醫療的細分市場扎根多年,在跟他的溝通中,梳理了VR+醫療創業的三個主要方向:
1、患者治療方向。比如治療抑郁癥、恐高癥以及術后康復等。然而醫學是比較嚴謹的科學,僅僅是“研究表明”還不夠,需要大量的臨床數據進行驗證,才可以應用。
2、臨床輔助方向。目前在很多科研項目中已經可以直接使用,此外在急救方面,潘耿介紹稱英格蘭皇家醫學院曾推出過這樣的項目;美國也有神經外科、血管以及腦部等三維重建的例子。他還提到最近英國出現的VR手術直播,也是臨床應用的例子,國內第一起VR手術直播是由醫微訊制作,是在上海的瑞金醫院開展。
3、醫學教育方向。這方面就是柳葉刀客目前專注的模式。
據潘耿介紹,整個VR+醫療行業的市場規模并不算大,因為VR在這方面的應用目前還只是錦上添花,對醫務工作者來說,目前還不是剛需。
所以VR+醫療的發展方向,從業者需要把它做深,做到符合臨床真正的要求,能夠派上用場,而不是拿新技術做噱頭的湊熱鬧和假把式。這才是該行業加高壁壘的方法。
“刀客”紅了 接下來怎么走?
由于創業方向的差異性,潘耿團隊開始受到業內關注,但實際上該團隊還處在比較早期的階段,今年三月醫微訊獲得了由約印創投數千萬人民幣的天使輪投資,但今年內還會再啟動一輪融資來實現進一步的發展。
目前看潘耿團隊的在做的事情,現在是專注在醫學教育,之后發展的方向是臨床輔助甚至患者治療。至于這個周期會有多長?潘耿稱,與技術的發展有關,也得3~5年;關鍵是需要找到更加合適的硬件解決方案。
教學部分的業務,則會逐漸迭代。醫微訊需要獲得更多的醫學專家資源,除了他們已有的積累,還可以通過才加行業會議等方法得到引薦與介紹。據說醫學界的專家教授們在自己的體系內原本就已經習慣于拍攝手術過程進行教學。所以醫微訊在這方面的路徑還比較順利。
結語
智東西近期集中報道了眾多VR內容的創業公司,從影視、游戲到行業應用,都還處在很早期的階段。也有很多問題,比如內容生硬、體驗不好,比如暫時沒有變現模式,沒有盈利。而醫微訊出于自身積累,也出于自我選擇,立足到針對青年醫生的市場。能受到資本的歡迎,恐怕絕不是VR的原因。他們自己很清楚,擅長數字媒體內容制作的團隊,以及對醫療行業人脈的積累和人才的儲備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在VR技術以及組件性能飛速升級的當下,單是VR這個元素本身恐怕難以成為初創公司持續升空的動力,切實解決問題,做好體驗,大概是從眾多創業者中脫穎而出的一個辦法。
(審核編輯: 滄海一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