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在北京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恒研究員在對媒體講解寨卡病毒感染直接導致小頭畸形的研究成果。
5月11日,在北京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一名研究人員在展示感染寨卡病毒的哺乳動物小鼠神經干細胞圖像。
5月11日,在北京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恒研究員(右)與秦成峰教授在對媒體講解寨卡病毒感染直接導致小頭癥。
5月11日,在北京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恒研究員(左)與秦成峰教授在對媒體講解他們的研究成果以及工作經歷。
2015年中以來,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發并在全球范圍內播散蔓延,我國已發現多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人,因此,也面臨輸入并引起流行的風險。與之前比較溫和的病情相比,2015-2016美洲疫情爆發特別值得人們警惕,當寨卡病毒在巴西爆發的同時,突然出現了大規模患有小頭畸形的嬰兒出生。從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巴西有5000多名嬰兒被診斷患有小頭畸形,和往年相比高出了20倍,而這些嬰兒的母親大多感染了寨卡病毒。鑒于該病毒在全球流行的嚴重性, 以及奧運會即將在巴西舉行,國際衛生組織(WHO)宣布寨卡病毒感染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目前,全世界眾多研究機構正在加倍努力,以確認嬰兒小頭畸形和孕婦感染寨卡病毒的關聯性。
小頭畸形是一種罕見疾病,嬰兒在子宮或者嬰兒期大腦發育異常,從而導致頭部明顯變小。患有小頭畸形癥的嬰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大腦發育明顯異常,智力發育顯著遲緩,有的患兒會出現抽風、四肢僵硬或者手足徐動及癱瘓。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恒研究團隊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團隊通過全力合作,首次建立了寨卡病毒小頭畸形動物模型并證實寨卡病毒可以直接導致小頭畸形的發生。他們在哺乳動物小鼠中發現,寨卡病毒可以在胚胎腦中快速復制,并感染神經干細胞,造成神經干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異常,及神經元的大量死亡。最終導致大腦皮層變薄及小頭畸形。通過全基因組表達譜分析,他們發現大量與免疫、小頭畸形、寨卡病毒的潛在受體及細胞凋亡相關的基因出現明顯異常。該研究不但提供了第一種研究寨卡病毒導致小頭畸形的動物模型,還為進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致病機制和相關治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審核編輯: 滄海一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