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部網站消息,近日,合肥工業大學一項科研成果采用新穎的軟化學合成方法,提出了先進的材料制備工藝,通過對電極材料的研究實現了鋰離子電池性能的突破,為電動車和電網蓄電等應用項目提供更優化的選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化學領域的頂級刊物《德國應用化學》上。
這種組成、結構、形貌尺寸均勻一致的電極材料在鋰離子電池充放電過程中能夠較好地保持一致的充放電狀態,而且一維微納結構電極材料有利于縮短鋰離子擴散和電子傳輸路徑、緩沖鋰離子在嵌入和脫出過程中引起的結構應變,從而使鋰離子電池具有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實驗結果表明,該項目所制備的均勻一維微納結構富鋰材料在10小時的緩慢放電和6分鐘的快速放電測試中,其放電容量均得到大幅提升。該方法工藝簡單,操作方便,反應的溶劑可以回收再利用,綠色環保,且易于實現產業化。
(審核編輯: 滄海一土)
聲明:除特別說明之外,新聞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