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上海市市長應勇做市政府報告時指出,上海要著力建設智慧城市。
上海高度重視智慧城市建設并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2017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是關系到上海發展的大問題。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城市精細化管理,必須適應城市發展。要持續用力、不斷深化,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增強社會發展活力。”
上海如何在對標全球代表性智慧城市的基礎上,實現對超大城市的精細化管理、生態文明建設的加速、數字經濟紅利的把握,并進而探索出具有國際復制力的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模式,是服務上海2040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戰略性舉措,須予以高度重視。
首先,要通過調研全面認知上海智慧城市工作概況。堅持大數據思維、全球視野,緊扣經濟產城,對標先進;開展問卷調查,充分重視公眾對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評價。
其次,直面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國內排名相比,國際第三方對標上海總體評價有待提高。目前,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推進建設、技術產業平衡、實際應用效果等方面上仍存在著市民生活的“智慧”感受明顯不足、智慧產品的產業化程度較低、產業規模和競爭力比較薄弱、城市公共服務的非連續性和碎片化現象嚴重等問題,智慧城市整體效能尚未很好地發揮。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智慧城市產業思維、行業、人才引領和創新地標等均未形成;2、智慧城市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內容等與市民需求存在矛盾;3、單一領域建設易,跨領域協同難,存在數據孤島、聯通難;4、重點項目多為政府主導、社會化建設和參與力度不夠;5、智慧社區等城市細胞尚未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要點。
故而,上海應實施“數字經濟-上海智芯-智慧產城-精細管理”協同驅動戰略,率先打造具有國際復制力的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模式。
1、數字經濟驅動鎖定關鍵領域探索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創新
一是堅持改革創新、產業應用和社會服務三個導向的統一,確立并執行面向2030的智慧城市發展目標。結合上海智慧城市“十三五”規劃(2017—2020),提出上海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目標(2020—2025):到2025年,上海智慧城市發展建設總體水平成為國際標桿,成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多元模式的集成代表;到2030年,上海建設成為中國新型智慧城市改革創新、跨界應用與產城融合示范的核心區。
二是按照發展目標,優化完善現有建設、評價和考核指標體系,強化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增強履職意識與能力。為了高效率地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進程,制定有效的評估體系勢在必行,輔助決策者對整體建設過程及結果做出客觀的評判,及時發現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優化解決方案,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探索第三方評價。
三是數字經濟驅動構建市區兩級智慧城市與大數據智慧化調控平臺,與宏觀經濟實現對接,有效指導、服務和培育數字企業集群。逐步提高iGDP在GDP的比重,并實現超過75%(引導城市經濟加快進入數字經濟階段,實現數字紅利)。數字經濟綜合排名和細分領域應穩居全國前三。實現對數字經濟與智慧產業耦合動態的表征與調控(建設平臺;定期進行報告、行業發布、決策支持,促進智慧城市產業、產城聚合)。補足數字醫療、數字交通物流、數字商業服務、數字教育等領域短板。實施內容為“王”的發展導向,培育發展數字內容服務產業。基于空間軌跡-要素協同的產業大數據,構建智慧城市與大數據智慧化調控平臺打基礎,為剖析產業集群、產城融合和業態協同,并服務產業政策。研究數字經濟自身在城市尺度的培育規律;以數字經濟領域權重企業為對象,調研、了解和把握企業運行規律,增設行政職能,專門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四是園區全面智慧化,做實數字經濟,并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數字+,提高市場服務能力。增強園區產業集群、園區城區化治理能力。園區(基地)運維100%智慧化,成為支撐數字經濟的主要載體,成為區級經濟的加速器,形成細分領域特色與國際競爭力,對接市級共建平臺(數字經濟)。加快城區化,實行由園區一把手負責的園區首席信息官制度。將市內規模以上園區(基地)分級分類實現運維的智慧化;與所城區經濟對接,在數字經濟和智慧產業領域成為主要空間承載地;構建智慧城市與大數據智慧化調控平臺,剖析產業集群、產城融合和業態協同,服務產業政策制定;促進職住平衡,提高園區產城融合水平,提升園區城市服務與公共配套;增設行政職能,專職智慧園區建設。針對智慧園區創新技術產業化培育和產城融合制定激勵政策。
五是智慧城市運營以需求導向為基礎,示范性研發驅動實施突破性創新,增強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重視民生服務,以提高居民“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的獲得感。實施路徑包括:(1)以需求為導向,響應社會(民眾與企業)訴求,建設便民智慧城市服務體系;(2)以時空大數據技術作為智慧城市數據存儲與處理基礎、基于區塊鏈的智慧城市身份認證與數據網關技術作為智慧城市數據安全保障機制,加速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體化;(3)聚焦政務、交通、環境、醫療、居民健康等重點領域,以基于時空大數據與機器學習技術的“智慧服務”為核心實現智慧城市服務能力突破。
六是選擇1-2個城區開展“移動智慧城市”示范性探索,加速提高市民智慧城市服務的獲得感,進而提高現有信息基礎設施數據的獲取效能。實現路徑主要包括:(1)自下至上,以城區為單元,示范性建立移動互聯網統一服務入口,方便市民、企業和政府只通過一個移動化入口,就可獲取所有智慧城市服務;(2)構建城市級信息化建設統一支撐平臺,通過平臺化、開放化讓智慧城市建設更集約、更高效、更協同;(3)以“活化”和加速大數據沉淀為目標,科學構建起移動數據治理體系,逐步實現廣泛公眾參與的城市精準化管理。建議安排經信委組織調研“北京通”,以“把服務送到市民指尖”為理念,采用“應用+平臺+數據”的創新模式。
2、先導創新引領促進上海智慧城市在科技-人才-法制全面領先
一是建設上海智芯(即智慧城市創新中心),打造全球性行業地標。基于對國內外超過76個智慧城市創新/體驗中心的調研,在總結成敗經驗的基礎上,從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動力源出發,提出構建中國智慧城市創新地標的構想——“上海智芯”(Shanghai Smart Chips)。探索國家行業單位與上海共建“上海智芯”暨智慧城市創新中心(作為重大項目,列入張江科學城工作計劃)的可行性,委托社會單位開展前期立項研究。
二是支持在滬企事業單位聚焦智慧城市開展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與領軍人才培育/引進。引入北京等地智慧城市智庫力量,獎勵與在滬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智慧城市學科方向人才培養和領軍人才打造機制,重點方向包括智慧城市戰略規劃與頂層設計(支撐決策咨詢)、智慧城市特許經營與PPP(支撐投融資)等。
三是在全國率先實現對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法制化,提高制度保障能力。汲取杭州、銀川和濟寧在智慧城市立法方面的經驗,研討制定全國首個面向新型智慧城市的地方性法規條例——《上海新型智慧城市促進條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報送市人大。條例突出體制機制保障,明晰政府各部門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職能、協調和統籌機制,并從全生命周期(經濟、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產業視角-規劃體系-信息基礎設施-數據開放-應用-產業發展-多部門職能-違法懲戒)等維度保障,確立智慧城市規劃在現行規劃體系當中的地位。
3、利用北斗時空網格編碼技術提高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
基于技術創新,實現加速數據關聯,相對更容易解決數據多源異構、信息孤島等問題,進而促進分析決策提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北斗時空格編碼與網格大數據容器技術,能夠有效強化城市部件數據化表達與城市大數據融合。該技術在武漢(城市智腦,城市級)、廊坊(大數據,項目級)、北京朝陽(物業,行業級;街道,示范性),應用效果顯著。
一是建立上海網格編碼標準,開發標識服務平臺。制定上海北斗時空大數據網格編碼標準體系,基于北斗時空網格編碼技術建設北斗上海網格標識服務平臺,完成物件標識的編碼、上圖、管理及應用支撐,通過網格標簽與網格傳感器來把資源數據化,狀態感知網格數據化,通過網格地圖與北斗上海網格標識服務平臺,來實現精確引導,精細管理和精準服務。
二是開展北斗網格大數據編碼,實現時空數據互聯互通。結合上海市空間數據,按照特征劃分并進行數據梳理,整合形成上海城市空間面板數據庫。利用上海市網格地圖通過北斗時空網格編碼,在數據層建立統一的身份特征,在保留數據原有業務關系的能力的同時,通過新型網格編碼形成新的數據映射關系并高度安全,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并在網格地圖上真正實現高效運算、檢索與展現。
三是開展城市智腦落地,打造大數據運營中心。城市智腦是基于北斗全球時空網格編碼的新型智慧城市大數據運營中心,是以網格大數據容器為基礎的大數據云計算平臺,是在網格大數據操作系統運行環境下的智慧應用支撐平臺。城市智腦通過大數據網格編碼對城市大數據進行重構、重組,實現城市大數據應用重生,提升城市治理、經濟運行、民生服務等智慧化水平,也是城市規劃決策與城市服務的運行管理中心。選取崇明等城區進行城市智腦進行落地。
四是遴選2—3個街鎮開展數據整合、互聯互通示范工程。選擇示范性街鎮,基于已有的GIS系統,構建示范區內城市部件、設施、各業務部門數據互聯互通的“一張圖”。并以表格、圖形等形式,實現數據可視化,在打通業務部門數據共享交換的同時,進一步促進數據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的時效性、數據性、動態性、規律性特點,建立分析模型,預測關鍵指標如人口、活動、安全等未來的變化趨勢,為政府管理決策提供支持。
4、與養老等公共服務為核心強化智慧社區建設覆蓋面
加快上海智慧城市發展速度。北京智慧社區數量超過1600余處,同期上海為50處,差距較大。建議到2030年,上海智慧社區覆蓋率總體超過50%,其中中心城區實現100%全覆蓋,梳理并培育社區管理、服務新業態。加快智慧社區覆蓋面、進行基礎性的標準化設施建設;促進社區,完善能夠下沉到社區辦理的對公業務服務目錄,發展以社區服務為核心的社會服務。鼓勵并支持企業開發智慧社區產品、服務。制定智慧社區分級分類評價標準并開展評價、認定制定開放接口規范(數據、應用)。針對社區服務需求總量和強度較高的城區,探索建設區級智慧社區資源交換信息機制。制定社區對公業務服務目錄并上線到智慧社區平臺。培育專業化服務社區的平臺型企業,面向社區開發標準化/定制化服務產品。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