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職業病患者不同,由于光是無處不在的,所以照明職業病患者的癥狀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無孔不入:看世界杯NBA不看球盯著球員身下看影子、陪老婆逛街不看衣服老是抬頭看燈這些就不需多說了,碰巧外出游玩或者出差住個酒店,只有兩種選擇:要不就不斷拍照哀聲嘆氣吐槽不已,要不就不斷拍照嘖嘖稱奇贊賞有加,這不,過年度個假,好不容易避開了國內的堵車春運高峰,也不帶消停的。
過年與家人到北海道滑雪,下榻北海道二世古希爾頓度假酒店,由于過去的幾年親歷過多個品牌在國內的五星級酒店照明設計,發現酒店品牌文化通過設計對生活方式產生影響這個表現很有意思,其中以光尤甚,難免職業病犯,對酒店照明設計尤其敏感,估且走馬觀燈,隨看隨記,把一些值得一看的做法和效果與大家分享所得。
北海道二世古希爾頓度假酒店照明設計走馬觀燈:
照明設計:讀懂空間張力之美,表現商品質感內涵
酒店大堂入口,這個火炬裝置應該是開業后發現暖氣供給不足所以在入口臨時添加。作為度假酒店而言,大堂第一感覺有點偏暗(度假酒店暗調強調了私密性)。
大堂吧中心這懸吊火爐裝置,無論是視覺還是感觀,都相當有沖擊力,對置身于北海道的旅客來說給人以溫暖的感覺。留意頂部天花三頭燈,有防眩罩設置,也做了調光控制。
大堂吧頂部的天花燈帶并未考慮連貫性滿鋪,露出了斑駁的陰影,效果應該是有意為之?用的傳統光源。
服務臺照度有點底,不過作為度假酒店,應該還是符合希爾頓的標準的。背景墻面的燈帶配合石材墻面的肌理效果很出眾。
值得一提的是大堂的定制裝飾吊燈:
由燈籠和底部深嵌下照筒燈組成,兼顧了造型和功能性照明,下照筒燈很精致,反射器設計使其無新的眩光產生。
大堂通往各功能區過道,燈具排列形式感很強,照度很低。
電梯廳通往溫泉區過道,形式感很強,白色鵝卵石地鋪配合落地裝飾燈很有“和式”的意境,燈光裝置和陳設組合在一起了。
電梯廳靠轎廂側有一圈燈槽,筒燈藏在外圈燈槽處,視覺上隱藏了光源。但是作為一層電梯廳,視覺上最終呈現的效果個人感覺還是略顯小氣。
接下來這個位置處理得個人認為很出色:1F至2F樓梯效果,單側布燈,只打亮畫,雖然偏暗,但是作為滑雪度假酒店,顯然已經把人群特征考慮進去了,該酒店住客以青壯年為主,對低照度適應性強,因此并不用過多擔心安全。何況度假酒店照明是以氛圍行先。
這里提一點自己的想法,對于酒店這種帶有品牌鮮明特色的空間,設計就是要有顯著傾向性,沒有傾向性的設計,就是失去焦點的似是而非。我見過不少設計概念都是些既能滿足xxx又能滿足xxx。我認為如果設計任務搞的像設計人民幣似的要討好所有人,其實就等同于沒找到自己的核心客戶,和稀泥。
2F過道這滿墻水波紋一樣的光斑。。。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燈具不行。我猜是后者。(值得一提的是,看到長凳沒?上面并沒有加燈。所以有些業主,別再讓我們在休息座椅上加燈了,誰樂意坐那像展品似的照亮了給人參觀?)
全日餐廳整體感覺有點亂。光控沒到位,墻面上的光斑又給人添堵。
不過這款定制的上下出光壁燈還是蠻有意思的,與鏡面裝飾材質相契合又把光源藏得剛剛好。
墻壁上發現了這個,感覺應該是燈,很有特色。很有意思!
亮點又來了,通往3F的樓梯吊燈相當精彩,效果驚艷。既滿足裝飾性又滿足功能性。(讓水晶吊燈滾蛋~)
再往下看:
客房標準樓層的電梯廳布燈與首層的相比較,看得出略作調整,最終到地面呈現的效果迥異,但看得出干凈安靜。
電梯轎廂的照明方式很漂亮。直接光間接光結合,效果也很好。
客房鏡前燈設計跟有想法,內側擋板規避鏡面反射光源,外側燈罩形成漫反射。
全景窗簾處燈槽設計,反向弧線設計效果勻實。
RGB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很優美,用不好立馬就俗氣,打開窗戶,就能看到RGB的優秀用法:
夜景雪洞內投光燈照樹,配合不同樹種顏色(顏色飽和度比較低),效果相當驚艷,就像一幅畫。(相機夜景表現不夠,適當軟件調亮了些,實際沒有這么亮)
窗外景致與室內燈光反射:
回到客房,客房集成控制系統,床頭燈的設計很有意思,看似一盞床頭臺燈左右分離調光控制。控制邏輯清晰易用,有夜燈設計。
至于室外滑雪場這塊不太了解,不好說啥。
一個字,感覺燈光在雪地上的表現真是美的無與倫比。發兩張夜景照片給大伙看看吧~
不過,沒有什么比“感覺很美”評價更高了。
最后奉獻滑雪帥氣身影一張,走馬觀燈結束,愿這分享對各位有幫助。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