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袈裟”一詞,大家并不陌生,但是要將其與“燈光”聯系在一起,或者說讓燈光成為“袈裟”,肯定會令人耳目一新。近期在瀏覽精彩案例時,看到這樣一個案例,它通過巧妙地運用燈光手段,為佛像披上了神圣的“光”之袈裟,這就是盧舍那大佛佛龕夜景照明工程案例。
盧舍那大佛佛龕是龍門石窟佛像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佛像群雕,此窟開鑿于唐高宗初,相傳是唐高宗李治專門依據皇后武則天的形象而建造,是大唐文化遺存下來最偉大的象征,整體佛像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腴,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這里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即釋迦牟尼的報身佛(如下)。
據歷史記載,盧舍那大像龕原本是有色彩的,但歷經千年歷史風化而脫落,已難見整體造型,難現全部神韻。此次照明工程設計就是再現大唐盛世佛教繁榮的盛況,通過照明設計創意為每一尊佛像上“色”,還原佛像光彩形象,讓游客在夜晚也能感受到大佛的雄偉、莊嚴、神秘的感覺,這對設計師在佛教文化精髓的領悟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包括其對于色彩觀念、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的理解,照明的表現效果直接對佛像的藝術感和環境氛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終,盧舍那像佛龕通過投影照明實施方案完成:采用25臺功率710W、5500lm的工程DLP投影機,無縫融合拼接技術,解決了現場近距離安裝的局限,進行多個分組投射,有效地提高投影機光效,藝術性地對佛像表面殘缺部分進行了光學修復,使得石刻藝術在夜景中美輪美奐,光彩奪目(如下圖燈光實景)。
這個項目和我曾參與過的河南盧氏縣城南山亮化景觀工程設計項目頗為相似,其設計對象是以河南盧氏縣盧園文化廣場為主看臺,以洛河河岸沿線為輔看臺,主要包括文山、武山山體的亮化工程(如下圖)。
根據招標文件的要求,我們的主要難點是對于文武二山的景觀照明設計。經過幾番推斷論證,我們認為,此次亮化設計要強調燈光內容與盧氏地域特色、歷史文化的相互結合。在將地域特色融入文字創作和音樂編排的同時,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通過激光和各種燈光、遠程變色投光、水幕等多種表現方式,呈現當地厚重的文化和豐富的地域特色。最終,該項目的表現形式分成了三個模式:平日模式、節日模式和重大節日模式。
平日模式
平日模式以節能為設計主線,主要在坡面上以LED投光燈具展示“盧氏”字樣,充分展示地域性,把思想引入對盧氏千年文化古韻的遐想之中。LED投光燈勾勒山脊線,在勾勒手法上:文山表現“淡雅水墨”之勢,武山展現“遒勁有力”之雄風。文武呼應,體現山體自身文化寄托。
節日模式
節日模式重在表現祥和歡騰氛圍,開啟文武山體頂部激光燈,呈現舞動態勢。山體LED投光燈全部開啟自上而下疏密不同,意在表現文武雙山潛在的文化精神,福澤眾人。LED燈自上而下以此開啟,呈現出流動畫面,寓意盧氏文化如同滔滔黃河之水奔流不息,也象征盧氏文化是黃河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重大節日模式
作為旅游景地,重在讓人沉浸在對古老盧氏文化的折服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開啟山體全部燈光以及廣場激光投影燈在坡面上投射盧氏文化元素,展現盧氏厚重文化底蘊,山體燈光通明預示盧氏古韻精彩響亮。激光水幕展示盧氏文化底蘊,慷慨激昂,抑揚頓挫。山景、幕景共融一體,近景、遠景應接不暇,前后呼應,共同演繹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
通過以上案例的啟示,我認為,景觀照明規劃首先要根據空間特點、文化性和經濟性進行綜合分析、合理定位,避免采用相同的照明設計方法和照明效果;其次,要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建立適宜、和諧、友好的照明環境,切實改善人居環境質量,保障社會治安,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此外,照明還需要文化元素的應用,把燈光恰到好處地應用到文化中去,讓文化與燈光能更有機、協調性地融會貫通到一起,和諧統一。值此,我希望照明設計師能在設計中注重燈光和文化的融合,讓燈光成為文化的使者!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