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就像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把能量輸送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我國能源資源與生產力逆向分布,80%以上的煤炭、水能、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區,70%以上的電力消費集中在東中部地區,能源資源與負荷中心的距離大多在800公里到3000公里。隨著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電力緊張狀況不斷加劇,高壓輸電乃至超高壓輸電,都已無法滿足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的巨大需求,特高壓輸電應運而生。
特高壓是指電壓等級為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輸電技術。特高壓交流輸電用于電網主網架構建和大容量、遠距離輸電,類似于輸電線路中的“高速公路”。特高壓交流電可以使用變壓器直接升壓或降壓,線路中間可以隨地落點,電力的接入、傳輸和消納十分靈活。特高壓直流輸電的桿塔結構簡單、單位輸送容量線路走廊窄、造價低、損耗小、輸送能力強,用于超遠距離、超大容量“點對點”輸電。基于我國能源與需求逆向分布的國情,為了滿足更大容量、更遠距離的電力傳輸,發展特高壓交直流混合電網成為我國電網發展的戰略方向。
目前,我國東中部集中了全國2/3的火電,導致大氣、水、土污染等問題突出,超出了環境承載極限。考慮燃煤機組采用“近零排放”,我國煤質也難以滿足要求,且解決不了碳排放問題,同時還將增加運、儲環節污染,加重煤電運緊張矛盾,推高發電成本和電價水平。因此,清潔發展是解決我國能源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關鍵是推進“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來的是清潔電” 。
因此,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充分發揮特高壓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少占地的優勢,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各方的廣泛共識。能源輸出、輸入地區都迫切要求加快特高壓電網建設。2011年-2014年,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提交發展特高壓的建議、提案達183項。特高壓已納入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綱要、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自2004年國家電網公司提出建設特高壓電網的重大戰略構想以來,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迅速搶占了世界電網技術制高點,徹底扭轉了電力工業長期跟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的被動局面,誕生了“中國標準”,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壓大容量輸電系統集成、大電網運行控制等技術,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標準體系,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成功掌握并實際運用這項尖端技術的國家。
此次“兩交一直”特高壓工程拉開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網“四交四直”特高壓全面加快建設的序幕。隨著后續特高壓工程的建設,未來國家電網將形成以“三華”為受端,以西北、東北、西南電網為送端的四大同步電網格局,將有力促進大規模清潔能源的開發外送和合理消納。 到2020年,可滿足西部北部的風電、光伏以及西南水電的送出和消納,每年可消納1.7萬億千瓦時的清潔能源,替代5.1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12.7億噸、二氧化硫68萬噸。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