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送一位老先生上車,由于后座需要坐3個人,出于照顧長者的考慮,我拉開了副駕駛的車門。老先生堅定地擺一擺手,說:這個位置不安全,我坐后邊。
我不禁愕然。
送走老先生,慢慢回過味兒來。首先,老頭兒肯定用的是智能手機而且愛刷朋友圈兒;其次,老同志肯定看過在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汽車上哪個座位最安全?”、“副駕駛位是死亡之座!”之類的文章。
我也看過類似的東西,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后排中間是最安全的,大概的意思如下圖所示:
這些數據據說來自美國:“美國交通管理部門資助一專家小組對小汽車座位的安全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專家小組以乘坐5人的小汽車為研究對象,通過近10年的事故調查分析和無數次實車檢測后得出結論:如果將汽車駕駛員座位的危險系數設定為100%作為參照對比標準,則副駕駛座位的危險系數是101%,而駕駛員后排座位的危險系數是73.4%,后排另一側座位的危險系數為74.2%,后排中間座位的危險系數為62.2%。”
這個研究成果我沒找到出處,但我知道另一個研究成果。時在2006年,美國一個叫做“Buffalo”的大學,搞了專門的交通工具傷害研究,結果正是:“后排中間座位是最安全的”。
這個研究成果被廣泛報道和引用,據相關報道,這項研究分析了美國超過60000起涉及死亡的車禍,結果發現,后排中間座位的生存機率比前排高出86%,比后排其它兩個座位高出25%。
也就是說,汽車的后座安全性要超過前座,后排中間座位在車禍中的生存機率比前座高出86%,后排兩側座位的生存機率比前排高出59%。至于前排兩個座位哪個更安全,這項研究沒有具體說明,我個人估計是比較接近,否則在研究結果中應該會明確指出。
為什么后排中間最安全?“Buffalo”大學官網相關內容提到了兩方面的因素。
一是后排中間座位的“碰撞緩沖區”最大。這個比較容易理解,這個位置距離最容易發生碰撞的汽車前方、側方都最遠,離碰撞時容易對乘員造成傷害的前儀表臺、風擋,左右車門等“硬件”距離也比較遠,在車禍中受傷害的可能性就比別的位置小些。
二是在汽車發生翻滾事故時,后排中間乘客的甩動相對較小。這也能理解,因為這個位置更接近翻滾時的“圓心”,比兩邊的甩動幅度要小。
這大概關于“汽車上哪個座位最安全”的種種流行的說法的主要消息源。
不過,遺憾的是,這個研究成果已經過時了。
“Buffalo”大學2006年搞了這個研究,依據的是美國2000年到2003年的車禍數據,又是10來年過去,時過境遷,老結論現在未必靠譜。
2015年,美國在汽車安全方面最權威部門之一的IIHS(公路安全保險協會)公布了新研究成果,大概意思是說,汽車后座已經不如前座安全。
IIHS研究用的是美國2007年到2012年間的車禍數據,結果表明,2007款及以后的新車型中,在發生車禍時,后排座椅整體的死亡風險明顯要高于前排(具體數據因不同年齡組而有所不同,不再一一列出。同時,IIHS分析認為,后排座椅對于12歲以下兒童依然是最安全的,家長們還是可以放心地把兒童安全座椅布置在后排)。
前排的安全性是怎么實現“逆襲”的?10年之間,汽車上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IIHS的研究人員說,近些年,汽車安全研究和改進重點圍繞前排座椅進行,因為前排有駕駛位,而且副駕駛位的使用率也遠高于后排。也就是說,汽車安全方面的進步,重點照顧了前排,后排座在安全方面基本是原地踏步了。
現在,美國法規強制要求前排必須裝備安全氣囊,事實上,現在汽車前排的氣囊數量非常豐富,除了主氣囊,好多車上還裝備了側氣囊和膝部氣囊。后座方面則沒有氣囊方面的強制性規定。
安全帶未系的話,前排座會不停地發出警告,后排則放任自由,乘客愛系不系。
以前,汽車前排安全性差,主要原因是,如果發生了前方的碰撞事故,駕乘人員離碰撞點更近,受傷害的程度會更大。近些年,汽車在被動安全方面進步很快,在汽車設計時,會進行多種碰撞模擬測試,優化車身結構,盡量減少碰撞能量對乘員艙的侵入。比如,發動機艙的可潰縮設計就能吸收碰撞時的力量,而強化過的乘員艙則不容易發生變形,為駕乘人員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
車身結構方面的優化,主要也是針對前座乘員的,正碰、偏碰、側碰,各種碰撞測試中,都要收集車內假人受損傷的數據,然后有針對地對車身進行優化——IIHS一位科研人員說,汽車后座上連測試假人都不放,前排座椅的安全性大步向前,后排就跟不上前進的步伐。
還有一個原因是,近年來,汽車安全研究的重點向“預防碰撞”方面轉移,比如“車道偏離警告”、“防追尾自動剎車”之類的技術成了關注的焦點,在這個過程中,后座的“被動安全性”又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總之,對于近些年上市的新車來說,車上的前排座椅相對安全些。
不過,說句實在話,對于“車上哪個座位最安全”不必過于糾結,最重要的事,不是挑個最安全的位置,而是:“一定要系安全帶”。
在“Buffalo”大學的那項研究中,雖然結果表明后排中間座位是最安全的,但研究者提醒說,大約一半坐在這個位置的人沒系安全帶,如果不系安全帶,在車禍中死亡風險是系了安全帶的3倍。
據報道,有研究表明,如果后排乘員不系安全帶,即使前排乘員系了安全帶,在車禍中的死亡風險也會提高5倍——因為后排乘員會沖撞到前排。
IIHS也特別提醒說,系好安全帶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它可以避免讓乘員在車禍中“飛”出去,這也是車禍中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所謂“安全帶”,主要作用就是在汽車發生碰撞時,把人牢牢固定在座椅上。其實,真正對人造成傷害的,往往是“二次碰撞”,也就是在撞車之后,車上的人再撞到儀表臺、風擋、車門之類的位置。安全帶可以把人控制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內,如果不系安全帶,你就會像那風雨中的浮萍任憑摧殘,正如詩曰:“飄萍斷梗無根柢”。
IIHS的一位發言人說,2012年美國發生的涉及乘員死亡的車禍中,有高達79%的死者是被甩出車外致死的。
事實上,美國后排乘員系安全帶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20歲到54歲乘員系安全帶的比例在70%左右,55歲以上的達到了86%。美國人比較注重兒童乘車安全,12歲以下兒童坐后排時,系安全帶的比例在90%以上,嬰兒則達到了99%(肯定是坐在了嬰兒安全座椅上)。
反觀中國,后座乘員系安全帶的比例就低得可憐。雖然沒有相關的統計數字,就我們的生活經驗看,這個比例不會超過10%。
不系安全帶,坐在哪里都不安全;沒有系安全帶的習慣,你真沒必要費心去關注哪個座位更安全。
(審核編輯: 滄海一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