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城一個故事。蘇州博物館,貝聿銘老師在世界上最后一個收官之作,那個讓我心神俱往的地方。
左:香港中銀大廈,中:日本美秀美術館,右:德國歷史博物館
貝聿銘老師,設計界一個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師。同仁都知道貝聿銘老師的建筑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筑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內部設計精巧。
蘇博總建筑面積15391平方米,分為首層、二層、地下一層。
從建筑結構看,現代幾何體構成的坡頂隱含著蘇州古建筑傳統的斜坡屋頂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斷的繁衍和重構,極簡主義藝術的冷峻理性與蘇州傳統建筑潛在的三角形、圍墻線形的運動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間交織在一起,東西方的圖形自然轉換,簡潔、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覺之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在屋面材料的運用上,則以現代材料花崗巖取代青瓦,把蘇州古建筑粉墻黛瓦對比度降低的應用,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轉換。
“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聿銘大師的名言。
展館內隨處可見用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和落地玻璃窗戶,將光線引入展廳,提供基礎照明。更有利于獲得視覺感受,自然光線的完美導入克服了博物館人工采光所帶來的一系列弊端。
蘇州傳統建筑為木質梁架結構,貝聿銘老師在新館設計中采用了鋼化結構,再用優質木材為鋼結構鑲邊、包裝。
屋面形態的設計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筑“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玻璃、開放式鋼結構可以讓室內借到大片天光。
隨著大廳里一縷縷陽光往上看去,晶瑩的玻璃屋頂與復雜的鋼結構交相輝映,充分的將自然光線融入了建筑中。
貝律銘老師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依然保留了蘇州古建筑屋頂的基本元素,但新型的鋼鐵和混凝土替代了傳統的木質結構,呈現出了一種奇妙的幾何效果,既有強烈的時代感,又巧妙的突破了傳統建筑的大屋頂在采光上的束縛。
光與影的愛戀
建筑中借鑒傳統“老虎天窗”的做法,但窗戶開在了屋頂中間部位,屋頂形成一個折角,自然光線透過考究的格柵射進室內空間,使室內空間變成獨具性格的光影空間。
光線經過色調柔和的遮光條的調節和過濾所產生的層次變化,遮光條把光線理成一絲絲撒在地面,光影隨著時間的變化游弋在大堂、展廳、走廊、扶手、樓梯、墻面和地面上,產生不同的光影效果,仿佛能讓周圍的線條流動起來,令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
走廊由透過天頂造成的線狀光書寫著,如同走在了古老的竹簾下。陽從東往西,光影相隨,猶如情人間的呢噥。
燈光與展品的嬉戲
燈具與展館風格相協調—基礎照明
作為場景中組成元素之一,燈具不僅僅為場景提供照明,同時構建博物館照明場景的風格基調,因而,蘇州博物館的燈具異常考究,燈具的制造融入了建筑中的幾何元素,八角形,三角形、正方形應用與重構,使得燈具與建筑融為一體,風格和諧統一。
最為巧妙的是屋頂方形壁燈的運用,巧妙的安放燈具,見光不見燈,有效的防止眩光的產生。
靈動的燈光—功能性照明(整體照明)
博物館展品是研究古現代文明的重要文物,展品每一處的色彩、工藝和細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因此,博物館照明根據展示品感光特性,照明照度可以劃分為3個級別,分別為50lux,150lux,300lux。
燈光作為博物館場景的有機組成部分,應能真實還原展品的色彩、細節、層次、對比和銳度等,才能真實還原古現代的文化和歷史。
游走在蘇州博物館的展品之中,我一直在思考蘇博是如何利用燈光真實地地呈現展品的質地、色彩、制作工藝等細節的。
該區域通過模擬太陽光的照射效果,采用支架進行整體洗亮,讓游客更清楚的觀賞到所展示的展覽品。并且把支架安裝在屋檐后面,避免眩光給游客帶來的不適應。
這兩個區域的照明方式一樣,左圖游客從側面進過時眩光比較嚴重,而右圖卻通過側面掛簾子,減少了側面經過時燈光給游客帶來眩光。
采用盒子式的展示,可以通過把燈具隱藏在里面,減少眩光。
通過內透的照明手法,把展示區域做得通亮,突出所展示的物品。
靈動的燈光—功能性照明(局部照明)
(A)展柜里的小精靈—小展柜燈
對于需要展示展品的機理,質感,細節,工藝等,最好的幫手非小展柜燈莫屬。
通過小展柜燈精準的光斑以及四周或者上下頂面布置,可以非常好的展示展品。
(B)陶瓷展示不要眩光--燈膜的運用
對于陶瓷的展示,首先需要考慮的是陶瓷表面的反光特性。
如何去避免陶瓷表面產生二次眩光,蘇博館就很好的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采用底面燈膜,或者上下燈膜的形式,給展品提供了柔和均勻的照明。
(C)細節與整體兼顧--小射燈與燈膜結合運用
對于需要考慮展示展品的細節,又需要兼顧展品整體效果的時候,小射燈與燈膜結合運用就能很好的滿足需求。
(D)展品與整體環境的融合--導軌射燈的掌控
展示不應該是單獨的展示,展品除了需要展示自我外還需要跟整體空間環境和諧的融合,這樣的一個展示才是合格的展示。
蘇博館顯然也考慮到這點,他采用了導軌射燈做一個整體的掌控掌控,給展品一束光,讓展品以一種自然的姿態呈現在人眼前。
(審核編輯: 滄海一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