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分享一下EMC的一個fellow Steve畫的幾個圖。這幾張圖是關于數據中心堆棧演講的,他把這種現象叫Fan-Out,直譯過來就是扇出現象。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數據中心堆棧是這樣的:
應用。那個時候,我們的應用還只是E-mail,ERP和CRM三大企業核心應用;
應用框架:這些應用承載在虛擬機上;
虛擬框架:那個時候,主要還是用vmware;
拓撲:在過去十年,私有云占主導地位;
CPU:X86是業界標準;
基礎架構:定制化的基礎架構專用設備,也就是SAN和NAS存儲在數據路徑上普遍使用
介質:主要用HDD
協議:塊和文件是主要協議。
那個時候,這個圓柱從上到下,那是相當的容易理解。強大的行業專家在這種堆棧上耕耘多年。但現在,這些專家受到了挑戰,應用和基礎架構都在演進。下面這個圖就體現了應用的扇出情況:
隨著第三平臺的發展,應用越來越多,上層變寬了。這些應用從移動應用(離數據很遠)到實時分析(應用嵌入到架構里)都有,范圍很廣。
這些應用的多樣性也延伸到包含設備的容器中,從Linux內核能力(LXC)到PaaS能力,都可能涉及。
最后,虛擬化框架的范圍也不僅僅是VMWARE,數據中心往往也會用到OpenStack和MICROSOFT。
為啥要討論應用的扇出呢?
因為這使得數據中心不可管理。
隨著應用的扇出,下層基礎架構也采用一樣的方式扇出:
讓我們從下往上看,
協議:應用不僅僅使用塊協議和文件協議,HDFS和對象方法也大量使用,下個階段將可能還有基于內存訪問的存儲;
介質:根據數據訪問的熱點,使用SSD,HDD和冷存儲;
基礎架構:采用商用硬件架構將大量出現,如Server SAN,也會出現一些定制化的非揮發存儲作為內存總線的一個擴展。
CPU:雖然X86會是主流,但ARM和GPU也在數據中心里出現;
拓撲:數據中心不僅僅使用私有云,也需要集成公有云或者電信云。
我們來看一個新應用在這種數據中心堆棧開發部署的例子。
一個公司想增加一個新的手機應用,用來接受用戶的照片和視頻,當然還有備注。這些數據本身是重要的,但不是關鍵任務。一般沒有理由去監管這些數據,但也需要有隨時阻止提交的視頻照片的能力。一個可以選擇的路徑是創建一個新的后端服務去接受這些數據,把服務打包成VM,然后部署VM到類似CloudFoundry這樣的PaaS框架中。
這個應用使用一個基于HDD的運行在商用硬件上的對象存儲就可以了。它可以實際由外部的服務提供商托管或者使用OpenStack架構。
如果把使用的堆棧用紅線串起來,就是這個樣子:
這種動態構建堆棧對于用戶的數量、應用和數據的連續擴展是很必要的。這是一個M層,而每層都有a0-aN個選擇。這種排列組合是無窮無盡的,人工堆棧構建的方式太慢,容易出錯,也很難做順序變更或者配置變更。Steve認為用數學的方式做自動化部署是最好的方式。
EMC fellow的數學公式比較高深,西瓜哥就不分享了,因為西瓜哥的數學是語文老師教的,自己也沒有研究太多。感興趣的可以看他的blog。
最后還想給大家分享一個數據中心X86服務器虛擬化的魔力象限圖。有網友根據Gartner 5年來發布的虛擬化魔力象限圖畫在一起,看看趨勢是怎么樣的:
我們看到,VMWARE一直穩定在領導者象限里,而微軟從挑戰者穩步爬升到了領導者。ORACLE前面一直在爬升,但突然掉頭下行。Citrix更慘,基本一直在下滑。Red Hat是上升的,而華為則剛進入這個象限。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