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經寫過兩篇新技術探討的文章:《光伏發電量提高100%也許不是天方夜譚!》、《光伏組件:逆變器=1:1?你OUT了!從改變設備配比提高項目收益》。
前一篇,是根據興悅能(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李穆然總工程師的一項專利技術,通過對支架的簡單改造和增加反射板,使光伏組件的接受的輻射量增加一倍,出力也增加一倍。
后一篇,是結合工作中的一個技改方案,認為我們常用的光伏組件:逆變器=1:1可能不是最經濟的配比方案。
針對這兩篇新技術探討,很多人給了我回復。其中,大家疑問最多的就是:無論是第一種增加反射量還是第二種提高光伏組件配比,其結果都是光伏組件的輸出功率會超出逆變器功率,逆變器能承受的住嗎?會不會被燒毀?
針對這一問題,我與多位專家進行了探討,說一下結果。
一、計算的前提條件
為了說明問題,做這樣一個假設。
假設1:光伏組件功率P1、逆變器功率P0;.
假設2:基礎方案:P1:P0=1:1,P1=P0
方案一:增加反射板后,假設光伏組件的輸出功率變成原來的二倍,則P2:P0=2:1,P2=2P0
方案二:光伏組件與逆變器按1.2:1的比例進行安裝,則P3:P0=1.2:1,P3=1.2P0
二、太陽能資源條件的影響
下圖為從青海省某地的2011年太陽能資源觀測數據篩選出的,分別為當年的總輻射最大日、年平均值、冬至日的逐時輻照強度。
圖1 青海某地某年不同日的太陽能輻照強度
從上圖可以看出,
在總輻射最大日,只有總輻射最大日正午的4個小時內,輻照強度是900W/m2以上;
全年平均來看,全天的總輻射量均在750W/m2以內;
冬至日時,一天的輻照度均在500W/m2以下。
當然,由于上述的觀測數據是水平面的數據;當采用固定傾角時,光伏組件上接受的輻射量會大于上述水平面數據。因此,做了一個傾斜面上的輻照強度計算,結果如下表。
表1 傾斜面上的輻照強度表
說明:k為在最佳傾角時,當月平均的“傾斜面上輻射量與水平面上輻射量的比值”。
三、綜合系統效率的影響
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中心的統計,光伏電站的綜合系統效率如下圖所示。
圖2 光伏電站系統效率統計
由上圖可見,項目的綜合系統效率最高值為89%。而系統效率的損失,主要是在逆變器之前的環節造成的,逆變器之后,只有一個逆變器效率損失、箱變轉換損失和交流線損,如下圖。
因此,在逆變器之前,各項效率損失應該在8%以上,即逆變器之前部分的系統效率在92%以下。
表2 各項效率損失標準
四、光伏電站實際輸出功率
只有在輻照強度是1000W/m2時,光伏組件的出力才是標稱功率,輻照度降低,輸出功率也會降低。下圖為某組件的I-V曲線。
圖3 光伏組件的I-V曲線
P=IU。從IV曲線可以看出,當輻照度在400W/m2以上時,輸出功率與輻照度基本是成正比的。因此,逆變器實際輸入功率Pa與標稱功率P1之比,即為“傾斜面上的實際輻照度Fa:1000 W/m2”
根據前文的假設,光伏組件標稱功率:
基礎方案為P1,方案一(增加反射板)為P2,方案二(增加光伏組件)為P3。
方案一:逆變器實際輸入功率Pa=(Fa:1000)*P1*η
設η=92%,P1=2P0,當Fa=543W/m2時,Pa= P0
即,當輻照度Fa≤543 W/m2時,就不會產生棄光;
方案二:逆變器實際輸入功率Pa=(Fa:1000)*P2*η
設η=92%,P1=1.2P0,當Fa=905W/m2時,Pa= P0
即,當輻照度Fa≤905 W/m2時,就不會產生棄光。
從表1可以看出,只有輻射量最大日的2個小時略大于905 W/m2。可見,如果采用“光伏組件:逆變器=1.2:1”的配比,只有夏天中午較短的時間內會產生棄光,其他的時間,輸入逆變器的功率均低于其標稱功率。
而如果采用“增加反射板”的方案,除冬季外,其他大部分時間,輸入逆變器的功率均高于其標稱功率。因此,應采取提高光伏組件傾角的方式,降低夏季的出力,提高冬季的出力。
五、小結
總的來看:
如果采用“光伏組件:逆變器=1.2:1”的配比方式,只有夏季中午的2個小時會產生小量的棄光,大多數時間,輸入的功率都低于逆變器的標稱功率。
如果采用“增加反射板”的方案,光伏組件的功率提高一倍,大部分時間,輸入的功率都高于逆變器的標稱功率。因此,要增大光伏組件的傾角,降低夏季的出力,提高冬季的出力。
通過咨詢逆變器方面的專家,可以對逆變器的MPPT跟蹤進行設置。當輸入功率大于標稱功率時,不采用MPPT跟蹤,逆變器不會燒毀。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