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17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在山東大廈開幕,此次交流合作大會的主題為“共塑創新,智造未來”。會上,中德雙方代表作了《工業4.0應用及商業工藝成果轉化的挑戰和需求》《中德生命科學領域合作現狀》《淺談德國工業4.0》的一些系列的主題演講,為濟南未來的發展融入國家“中國制造2025”戰略給出了諸多實用的建議。
大咖暢談產業金融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助力。在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新形勢下,濟南如何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性產業金融中心?在我看來,產業是經濟之本,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至關重要,區域性產業金融中心應把握三個關鍵詞:民生、綠色、多元化。”在此次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產業金融新動能發展論壇上,中國入世談判首席談判代表、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原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說。
“2008年金融危機,對全球范圍內的產業造成了一次重大的沖擊,但德國受到沖擊非常小,因為其一直非常重視發展制造業。美國在遭受重大損失后,提出制造業回歸,有產業才能提高就業率,但回歸談何容易,以波音飛機為例,其產業鏈遍布全球七八十個國家,上萬個工廠提供零部件。”龍永圖表示,金融要把資金引導到發展產業,實質是民生金融。中小企業提供80%以上的就業崗位,中國有1200萬家中小微企業,還有5000萬個個體經營戶,要把資金引導到這些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面臨深刻的結構調整,有2億多農民要進城,需要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每年還有大量大學生、留學生進入就業市場,需要高質量的就業崗位。“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創造就業崗位,預計可以為沿線國家、地區帶來3.8億個新的就業崗位,因此金融服務產業是民生問題。
關于“綠色金融”,龍永圖表示,中國已經形成全球最大的中產階級群體,追求高質量的幸福生活,比如干凈的空氣、清潔的水、安全的食品,區域性產業金融中心應把資金引導到發展綠色產業、創造幸福生活的企業中去,也就是“綠色金融”。只有惠及人民,才能得到市場認可,才能有長期可持續發展。
對于區域性產業金融中心的發展,龍永圖還特別談到“多元化”的重要性,除了間接融資,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同時要調動國有、民營、大、中、小等各類金融機構的積極性。金融中心要有強大的輻射能力,還必須堅持對外開放,深化對外合作。
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在以“聚焦德國工業4.0——加快提升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智能制造分論壇上,論壇分別安排了“德國工業4.0與新舊動能轉換、智能制造與激光應用、空間應用與新材料開發”三個板塊的主旨演講,德國開姆尼茨工業大學、德累斯頓科技經濟大學、德國西門子集團、俄羅斯科學院大氣光學研究所、山東省科學院激光研究所等中外專家教授共話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趨勢和未來。
同時,本次論壇特意安排了中德企業交流互動環節,為德國工業4.0和濟南新舊動能轉換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推進企業間技術、人才、項目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動兩地產業鏈體系逐步形成互補優勢,促進中德兩地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據悉,本次智能制造論壇由濟南高新區智能裝備城牽頭舉辦。作為東進戰略核心區和主戰場,近年來濟南高新區智能裝備城積極融入國家“中國制造2025”戰略,大力實施對德工業4.0合作工程,與德國工商大會、西門子集團、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等多個歐洲行業協會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目前已有德國費斯托氣動有限公司、曼胡默爾、馬勒貝洱等多家德國知名企業簽約落戶。此次論壇的開展,將有利于濟南高新區智能裝備城進一步提升智能裝備產業對德合作平臺,高位對接德國工業4.0,學習德國發展中小企業的先進經驗,同時發揮兩地的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不斷探索中德雙方在產業合作和項目交流方面的新模式,進而實現更多高端優質智能裝備類項目在高新區開花結果落地生根。
2015年以來,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已連續成功舉辦兩屆。中外參會企業超過1100家,對擴大經貿文化交流,推介濟南市開放形象,推動對德對歐招商引資起到積極作用。今年6月,國家工信部批復同意在濟南高新區設立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全面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戰略,加強與德國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領域開展合作,實施積極主動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充分發揮好創新引領和示范作用,積極探索中德中小企業產業合作新模式、新途徑、新舉措,把合作區建設成為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平臺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