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制造2025”,到韓國“制造業創新3.0”,再到日本《2015年版制造白皮書》,三國均將工業機器人列為智能制造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這些不用呼吸、不知疲倦的機器人,正取代越來越多的產業工人,不斷沖擊著勞動就業率。
昨日就有與會專家提出,中、日、韓三國均為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逐年減少,“如果再有大批40歲、50歲產業工人被機器人搶走飯碗,將造成嚴峻的社會壓力。”
在我國汽車、家電等行業,這一趨勢已有所顯現。
今年初,中國白電巨頭海爾就宣布,用機器人等智能設備代替人工,近兩年來減少了2.6萬人。美的稱,通過提升自動化率,3年以后美的收入要突破2000億元,但人員數量將下降30%。格力則表示,計劃在2015年前實現70%的自動化生產率。
這些數據背后,是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開始流失。美國作家馬丁·福特的《機器人時代》一書將這一變化形容為“沖擊世界就業的下一波浪潮”。他認為,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工業機器人終將越來越多地在勞動力市場中代替人,“尤其是那些處于就業金字塔底層的藍領及部分白領。”而且,這一現象,不僅出現在歐美國家,同樣席卷了中日韓三國。
對此,韓國機械和材料研究院院長任龍澤則認為不必過分擔心,他認為,發展先進制造業并不等于減少就業,科技的進步最終將反哺人類。
據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德勤公司的一份報告顯示,科技創新給醫療保健、技術和商業服務行業帶來的就業崗位,足以抵消農業和制造部門損失的就業崗位。該報告舉例稱,1992年以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英國紡織工人的數量減少了79%,但同一時期,英國護理輔助人員人數增長了9倍,技術人員增長5.8倍。
韓國高等科學技術院副院長樸勝彬認為,應該通過重構學校教育體系,培養更多的服務性行業人才,以應對制造業領域的勞動力“危機”。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表示,湖北、武漢更應利用自身科教優勢,引導產業工人向高端化發展,在這一轉變中奪得先機、搶占高地。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