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平先生是最早把“工業4.0”概念引入中國本土的人士之一。身為德意志銀行亞太區投資銀行部前主席,2015年2月,蔡洪平辭職創建了全球第一個連接“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高端投資平臺——漢德工業4.0促進基金。蔡先生見證中國數個超大體量工業企業上市,對制造業有著深刻見解。本文內容來自媒體對蔡洪平先生的采訪。
沒想到工業4.0浪潮來得這么快
媒體:您結束投行生涯,創建漢德基金,最近參與收購擁有178年歷史的德國克勞斯瑪菲集團,收購全球最先進的意大利柔性機器人抓手。您“轉身”的觸發點是什么?
我可能是華爾街投行中唯一一位連續20年一直在歐資銀行工作的華人高管,對歐洲的經濟和工業情況都比較熟悉。特別是在德意志銀行的5年多時間里,有幸聆聽2012年德國政府和科學家聯合舉辦的會議,當時第一次提出“工業4.0”的口號,讓我感受非常深刻,看到德國的工業正走在世界的前面。智能化生產在解決人類的生產問題上是又一次革命性浪潮,它能夠實現實時生產、個性化生產、無人化生產。我沒有想到這一切以這樣快的速度到來,這帶給我很大的震撼,這是一個觸發點。
其次,我發現中國有非常好的市場、能干的企業家、愿意創新的人群,但缺乏系統的好技術。而德國作為全球工業領袖,有非常好的技術,特別是德國眾多的中小企業,是德國真正的工業引擎,而不一定是西門子和寶馬。德國甚至一個家庭兩代人只做一個產品,但德國市場的增長有限。于是,我有感而發,在想能否在這個全球工業4.0到來的時刻,將中國優秀的工業企業與德國先進的中小企業進行對接,幫助德語區75萬家中小企業打開中國市場,幫助中國實現產業升級,做兩地企業技術、市場、資本對接的一個橋梁。
我的這一想法有幸得到中德兩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中國主權基金的投資和鼓勵。由于工作需要,我必須辭掉德意志銀行的工作來全職做這個事,而漢德基金是全球第一個跨洲、專注于工業領域的促進基金。目前我這個基金主席是無薪水的,我心甘情愿,但我必須要用一個私募基金的方式,以市場化運作來做成這件事,這樣效率最高。
媒體:中國制造2025與最早由德國提出的工業 4.0有何不同?什么因素推動全球進入這樣一個時代?
蔡洪平: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政府獨立提出來的。中國制造2025、德國工業4.0、法國“工業化新法蘭西”,美國“再工業化”,共同指向的都是人類歷史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全球工業4.0時代的到來基于兩個背景:一,全球已基本完成自動化,即第三次工業革命;二,過去20年來,互聯網及data net、tech net轟轟烈烈地成長起來。這使得互聯網和自動化得以結合,從而產生新的工業革命。可以說,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把人變成機器”,而第四次工業革命是“把機器變成人”。
中國工業制品差在3個“度”
媒體:您在推動中歐合作期間,看到的中歐工業差距在哪里?
蔡洪平:中國工業制品差在3個“度”——精度、穩定度、耐久度,而歸根結底差在“態度”,三個“度”上不去,中國工業企業就永遠只能做低端產品。造成差距的原因在于:中國缺少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工業文化,缺少“對產品永遠不滿意、把客戶當上帝”的商業文化,缺少“愿意出高價買好貨”的市場文化,缺少堅如磐石、心靜如水的技術工人隊伍。
我們也不能妄自菲薄,我們也有很多很先進的技術,如引力精密測量、基因技術等,但這些先進技術很大一部分和國防工業、航天技術等掛鉤,以致商業化不夠、規模化量產不夠、國際標準化認證不夠。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全球先進的工業產品和技術都有全球公認的體系、量化標準、牌號和認證系統,如無法進入這個全球體系中,中國的產品和技術就無法在全球通用和普及。
媒體:中國制造業崛起的根基是大型國有企業還是中小企業?
蔡洪平:國企和民企都有機會,和企業大小沒有關系。改制后的國企做工業4.0是很有希望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和中國制造2025是所有中國民企的大方向和大機會,給了它們千載難逢的沖破藩籬、脫穎而出的機會,它們和國企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國企需要突破的節點是:第一,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激發體制活力。一股獨大的國企是沒法做“中國制造2025”事業的。第二,要大規模提高控股效率,降低控股成本。目前我們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即認為對國企的控股比例一定要保持在50%以上,實際上,50%是一個會計并表概念(控股50%以上的股權可以將財務報表合并到母公司),不是控股概念。我們目前對一些國企的控股甚至高達88%,導致大量國有資產資源被浪費。
民企需要突破的是:一定要把自我創新和全球資源的整合相結合。自我創新絕不是閉關鎖國、閉門造車,一定要是開放式的,一定要緊跟全球主流技術、主流產品、主流國際標準、主流商圈的步伐,融入國際主流工業體系。不是“你”“我”,而是擁抱全世界先進生產要素,是“我們”。“德國人對我說,‘你們中國人為了發財做技術,我們是做技術然后發的財’”
媒體:媒體最近頻頻報道中國制造業企業虧損、裁員,您如何看待中國制造業的困境?
蔡洪平:這是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第一,它預示著新的工業革命已經到來。“革命”就是對老的體制、老的生產方式的替代,第一次工業革命淘汰了很多傳統手工業,而在工業4.0過程中,我們還會不斷看到一些企業虧損和裁員。
第二,它顯示了企業兩極分化的必然結果。這種兩極分化的“楚河漢界”就是智能化生產,順應時代的好企業會越來越好,差企業會越來越差。第三,它為我們的企業敲響了警鐘:必須要改革,必須要突圍,必須要智能化生產,必須要提高生產效率,沒有退路。
媒體:目前在中國,互聯網行業受到資本大力追捧,更多風險資金、PE基金進入制造業是件好事么?
蔡洪平:工業需要資金,必須鼓勵更多資金進入這個領域。但是,“好鋼用在刀刃上”,恰到好處的金融支持是可以的,過度炒作則是對工業發展的摧殘,它會導致兩個結果:一,錢可能流不到企業;二,工程師和科技人員的心會因此變浮了。德國人對我說,“你們中國人為了發財做技術,我們是做技術然后發的財”。可見,兩者的初心不同,中國企業做工業一定要有一顆“安靜的心”。
海外收購,“文明的對接”
媒體:美的集團收購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一事正引發關注,有德國輿論及官員對中資并購德企潮感到擔憂,您怎么看?
蔡洪平:總體來說,德國政府對中企收購持歡迎態度,這從默克爾總理和李克強總理的會談成果中可以反映出來。不僅因為中德合作前景非常廣闊,這對于德國企業自身也非常有利。
但是,中企海外收購中有兩點需要特別留意。第一,收購行為必須是多方競標等模式下的“市場化”收購。只要堅持市場化,中企在德國及歐洲的收購就不會引發太敏感性的爭議及太大的反感。第二,收購后的投后管理必須要加強,投后管理是篇大文章。這涉及對德國企業和德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影響,也是德國企業及政府尤為關注的。中企海外收購絕不是簡單的金錢購買,而是互動合作的過程,是生產要素的對接、技術和市場的對接、彼此信任的對接,更是文明的對接,必須本著雙贏的原則。
未來的中德及中歐將開啟一個全新合作模式,從以前的“你”和“我”變成“我們”,共同走向第三方全球市場。在這一點上,兩國總理已達成共識,可以預見未來將涌現更多中德企業聯手贏得海外市場的商業典范。 中企海外并購、走向國際化是大勢所趨。藝術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的工業升級則相反,“只有世界眼光,才有中國機會”。中國本土工業企業只有堅持國際化、擁抱全世界,才能獲得更大發展。這是當今時代企業生存、發展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