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工業4.0、智能制造的爭論特別多:長征七號是不是工業4.0? 工業4.0是不是一場革命?鋼鐵行業首先要追求個性化生產嗎?我覺得,產生這些爭論的原因,部分是對理論的本質理解不深、容易陷入邯鄲學步。[詳情]
【解讀】中國建材聯合會發布《建材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
近日,中國建材聯合會發布了《建材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詳情]
8月19日,工信部等四部委印發了五大工程的實施指南,這是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首批文件,也是最為核心的配套方案。[詳情]
8月24日訊 羅克韋爾自動化主辦的“互聯企業CEO論壇”日前在上海和北京召開,約五十位中國企業的CEO及行業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智能制造對各個行業的影響。[詳情]
據美國交通部稱,僅在美國,機動車每年的行駛里程數就超過了4萬億英里。為了理解這一數字所代表的距離,想象一下光從太陽到達地球大約需要8 分鐘,但走完美國機動車每年行駛的里程則需要8個多月。[詳情]
銷售額增加6.4%、利潤增加24.6%、開箱合格率提升至99.6%、制造效率每年提升30%、制造成本累計下降25%……一連串數字反映的正是創維這一年來經歷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恰恰就發生在實施了機器人戰略和智能制造戰略的創維身上。[詳情]
據消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張有生撰文稱,降低企業用電成本作為降低企業用能成本的最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預計今年直接交易可降低企業用電支出374億元。[詳情]
工業4.0為設備市場創造了新的機遇,制造商正由傳統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向微型PLC和嵌入式PLC轉換。 [詳情]
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推進和國家產業政策的不斷加持,本土工業機器人企業已迎來良好發展契機。雖然市場前景一片光明,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依然面臨設計、技術、人才、模式等四方面挑戰。[詳情]
在目前的世界競爭格局中,唯有提升制造業水平,把中國制造業整體推升至智能制造的水準,中國才真正有機會成為制造業大國,中國經濟才會長期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詳情]
《中國制造2025》落地正在提速,繼高鐵、核電之后,未來大飛機、民用航天、新能源汽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有望出現中國制造的“新名片”。[詳情]
上世紀80年代,東莞與南海、中山、順德,作為珠三角地區崛起的四座經濟發展迅猛的中小城市,被并稱為“廣東四小虎”。[詳情]
在中國工廠的很多車間里,各個生產設備之間、生產設備和控制器之間,都已經基本實現了連通。再牛逼一點的公司里,整個工廠已經通過制造執行系統(MES)連通起來,而業務部門全部通過ERP連通起來了。[詳情]
日前,菜鳥聯盟位于廣州增城的首個自動化倉庫正式開倉。這個倉庫是專門為天貓超市提供倉儲和分揀服務,其最大的亮點就是自動化程度相當高。[詳情]
作為全球電子產品制造中心,動蕩的電子產業格局并未對中國市場造成嚴重影響。相反,在互聯網+的沖擊滲透下,國內電子制造產品升級迭代得到全面提速。[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