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底,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的規模超過510億元,人工智能企業超過2600家。醫療領域而言,據IQVIA、平安創投分析認為,醫療人工智能規模在2020年將達100億元左右,智能醫療規模則達300億。我國逐步走出了一條由需求導向引領商業模式創新、市場應用倒逼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創新的發展路徑。[詳情]
當前醫藥產業正面臨著藥品降價和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利潤空間受到擠壓。而上游制藥裝備行業未受到降價因素的影響,并且在藥企不斷加大設備投入的情況下,保持著穩定增長的態勢。與此同時,藥企對設備的需求發生了新變化,包括產能、效率、節能等方面,制藥裝備行業面臨“優化升級”的挑戰。[詳情]
設備是制冷機與使用冷量的設施結合在一起的裝置。主要由壓縮機、膨脹閥、蒸發器、冷凝器和附件、管路組成。在工業生產中,制冷設備可以實現某些冷卻過程,或者進行空氣調節,廣泛應用于化工、食品、醫藥醫療、電子等領域。其中在醫藥醫療領域,基于行業的特殊性,對醫藥產品生產和倉儲過程中的環境溫濕度及潔凈度要求很高,這也對相關的制冷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詳情]
廚余垃圾處置、資源化利用是推進垃圾分類的難點。從南京市高淳區城管局獲悉,高淳區漆橋街道建立了南京首個黑水虻繁育基地,用廚余垃圾喂養黑水虻,探索廚余垃圾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詳情]
塑料吸管是環境污染的一道“死結”。據說,我國去年塑料吸管近3萬噸,約合460億根,人均使用量以超30根,并且回收利用難度較大,每根的降解時間或長達500年。[詳情]
乳制品是人體攝入營養物質的重要來源,近幾年,國內乳制品企業大力開發市場,對于生鮮乳的質量要求不斷提升。[詳情]
縱觀一家企業的發展歷史,我們也常常會觀察到類似的現象。企業的發展史,如同人生,裹挾在歷史的潮流里,其緊要處常常也只有幾步。[詳情]
醫藥行業關系國計民生,為防止藥品安全問題頻繁發生,近年來我國不斷出臺政策對行業進行供給側改革,保障藥品安全。例如,2018年10月,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藥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指導意見》,2019年6月發布的疫苗法,以及新版藥品管理法等,這些政策都要求建立藥企從研發到生產、物流、消費的全過程追溯體系。[詳情]
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推出,物聯網技術將繼續在醫療保健領域取得顯著增長。[詳情]
2020年以來,中醫藥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市場的重新認可,行業迎來發展的契機。與此同時,中藥材和中成藥出口大幅增長。海關總署公布的一季度中國外貿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中國中藥材及中式成藥出口量接近3.3萬噸,同比增長10.3%;出口金額18.8億元,同比增長3.2%。[詳情]
有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中藥材和中成藥出口呈現大幅增長趨勢。一季度中國中藥材及中式成藥出口量接近3.3萬噸,同比增長10.3%;出口金額18.8億元,同比增長3.2%。但與保持增長的出口量相反的是,同期68家上市中藥公司中,有58家企業凈利潤同比出現下降。因此從整體來看,2020年中藥企業的業績情況并不十分樂觀。[詳情]
我國自然保護地衛星遙感監測實現天、空、地全覆蓋 有效支撐監管
自然保護地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是大自然的瑰寶和美麗中國的象征。作為國家生態保護監管的主要技術支持單位,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以下簡稱衛星中心)利用天地一體化技術手段,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地監測工作,有效支撐著自然保護地監管,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詳情]
“十三五”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真落實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相關部署,加快實施《“十三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扎實推進工業和通信業節能與綠色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詳情]
每年由于人類活動產生的塑料垃圾數量非常龐大,為了減少塑料垃圾的產生,保護環境,食品包裝正在不斷改變中。[詳情]
6月30日,由低碳院研發、科環集團龍源催化劑公司產業化的針對電廠寬負荷運行的脫硝催化劑,在國神集團和豐電廠2號機組完成換裝投運并順利通過168小時運行考驗。[詳情]